安禄山让狗头军师高尚暗中逼迫洛阳的年迈老人,和一些僧人、道士,劝谏他荣登大宝。
安禄山连像模像样的推辞都没有,当即就召集文武大臣,将早已准备好的龙袍披在身上,在洛阳称帝。
安禄山在燕地起事,定国号为“燕”,自称大燕雄武皇帝,改元圣武元年。
他将达奚珣等投降,且有威望的大臣拜为名义上的丞相,表达自己器重汉族士人和正统之心。
实际上的政务由严庄、高尚、张通儒等人把持。
是以,安禄山开始制定雄心勃勃,征服天下的计划。
他派遣崔乾佑和儿子安庆绪一起,进攻潼关。
安禄山称帝的消息在数日后传至长安。
彼时,李隆基刚得知李瑄叛乱的消息,又听到安禄山称帝,再也无法遏制住愤怒,用鞭挞宫人的方法,来发泄心中的戾气。
这个时候,除了杨玉环和高力士,谁也不敢靠近李隆基。
好在不久后李隆基终于收到好消息。
安庆绪进攻潼关,被哥舒翰的守军轻易击退。
半月后,崔乾佑再攻潼关,死伤数千人,依旧不能攻破。
潼关自古位置不同,往往要看黄河改道。
武则天天授二年的时候,迁潼关到黄河、渭水河岸,建筑高城绝地,形成现在的潼关天险。
这里南有秦岭屏障,北有黄河天堑,东有年头原踞高临下,中有禁沟、原望沟、满洛川等横断东西的天然防线,号称“关门扼九州,飞鸟不能逾”。
聚集潼关的兵马越来越多,叛军纵铁骑无数,想打破潼关却难如登天。
李隆基也终于松一口气,期望李光弼和郭子仪能早已收服河北,将安禄山这伪皇帝首级传递过来。
河北现在乱成一锅粥,饶阳太守卢全诚、济南太守李随、清河长史王怀忠、景城司马李玮、邺郡太守王焘等郡正式开始反抗安禄山,他们短时间内聚集乡勇十几万。
哪怕没有颜真卿和颜杲卿,河北也逐渐拧成一股绳。
杨国忠看准时机,又令北海太守贺兰进明率领五千精锐士兵渡河援助河北。
安禄山不得不下令史思明和蔡希德率兵剿灭不臣服的河北诸郡。
失去凉州城,对李隆基打击愈来愈深,他甚至直呼要御驾亲征,与李瑄一决雌雄。
好在未传来金城防线失守的消息。
他一再询问李璬,能否阻挡李瑄渡过黄河,但李璬的回答模棱两可,让李隆基心中无比担忧。
他也想到陇右诸将会像河西诸将一样反叛。
但这些将领掌握兵权,一旦下令更换他们,怕是会立刻激起反弹。
李隆基现只想哥舒翰能战胜叛军,得知哥舒翰病情好转,接连不断向哥舒翰问胜战之策。
只有战胜安禄山的叛军,才能将彍骑、飞骑,朔方、陇右的兵马调遣至西面抵抗李瑄。
但哥舒翰却回书李隆基,依潼关而守,等待河北的兵马,和南阳一带的兵马,两面夹击叛军,一年内叛乱可除。
这个回答令李隆基很不满意。
三月,潼关。
在一次军事会议上,有一名叫高元荡的将领,向哥舒翰进言道:“启禀大帅,安禄山本来用杀杨国忠的理由起兵,现如留三万兵守潼关,率全部精兵渡过浐水杀死杨国忠,这是汉朝挫败七国叛乱的办法。”
听到这样的话,哥舒翰摇了摇头。
他的河西兵一个没来,他不可能有号召力掌控这样的事情。
安禄山已经称帝,哪怕杀死杨国忠,也改变不了这样的结果,还会使战局更加混乱。
但哥舒翰得知李瑄已经收他的兵马,内心无比纠结。
殊不知这件事情很快传到杨国忠的耳中。
杨国忠以居安思危为理由,向李隆基申请招募三千精兵用以自卫,并且派遣剑南的将领统帅。
众所周知,剑南系是杨国忠的亲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