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乡亲免礼,就当在家中,不必拘束。”
李瑄一一将这些跪拜的老百姓扶起来。
在大唐,平民百姓的跪礼并不多见。
而且李瑄已经明令禁止见到皇帝纳头就拜的现象。
在政事堂、各个衙门,都开始以椅子取代跪席。
这些百姓见至尊如此平易近人,更受宠若惊。
一直以来,他们觉得皇帝离他们如天涯一样遥不可及。
“朕听说乡亲们是淮阴人,那可是好地方。大名鼎鼎的淮阴侯韩信,就出自淮阴。乡亲们是什么时候从淮阴到临淮的?”
李瑄令人看坐,他坐在中央,如拉家常一样,向他们询问。
刑部尚书张巡和临淮太守分别站在李瑄左右。
这样能缓解百姓们心中的压力。
“草民们是两年前到达淮阴的。”
在一众百姓不敢开口的时候,一名阅历丰富的老人向李瑄回答道。
“为什么离开淮阴,乡亲们有什么难处吗?”
李瑄又向老人问道。
“没……没什么难处。临淮这里更好……”
老人支支吾吾地说道,不敢说出实情。
“朕自登基以来,以安民为己任。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朕虽在长安,无时无刻不在操心百姓是否吃饱穿暖。我们华夏儿女,对故乡有难以割舍的亲情,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如果没有难处,又怎么能背井离乡呢?”
李瑄一眼就看出老人不说实话,但他没有责怪,只是娓娓地向他们表达自己的善意。
自古能让百姓甘愿离开家乡,就得像李瑄的移民政策一样,许以重利。
以牛羊等牲畜,给予百姓。使百姓对未来更有憧憬。
如果家乡有地耕种,哪有逃难出家乡的道理?
“阿翁,您不该欺君呐……”
就在这时,一名青年看不下去,开口说道。
并跪在地上,请李瑄饶恕老人的失言。
哪怕是草民,也明白欺君乃是大罪。
眼前的皇帝,和料想中的不一样,一口一个“乡亲”,令人亲近。
他们这才想起来,至尊是天下最大的。
遇到不公的时候,百姓见不到至尊,只能祈求上苍。
或许至尊能为他们申冤做主。
“草民该死……”
老人意识到事情都严重性,想跪拜认罪的时候,因太着急,从胡凳上摔倒,直接爬在地上。
“不必如此,快快请起。”
李瑄连忙将老人搀扶起,并安抚道:“在朕这里,没有欺君之罪。若百姓都在骂皇帝,说明是皇帝的失德。”
听到李瑄的话,一众百姓潸然泪下。
他们如梦方醒一般,才察觉眼前和蔼的男子,是九五至尊,是天一样的人物。
“现在你们可以如实相告。如果有人迫使你们背井离乡,朕决不轻饶。”
李瑄向一众百姓说道,委婉又严厉。
“回至尊,我们来自淮阴县宣泽乡,因豪强霸占土地,日夜耕种,不能饱食,更有兄弟饿死于田丘,不得已连夜逃离。”
“由于豪强拦道,不准我们离乡,在逃离过程中,还有人惨遭毒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