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锐却在心中揣摩了一番沈江霖的话,也是回过味来。
他自己也经历过科考,自然对里面的弯弯绕绕知道的很清楚。
当今陛下雄韬伟略,一心要做一个圣明之君,对于科举选才就十分重视,沈锐冷眼看着,陛下当政这么多年,启用了多少寒门新贵?这些人都是天子门生,永嘉帝用的放心。
可是如今若是有人要在里面弄虚作假,侵犯到了陛下的利益,恐怕下场并不会好过。
还记得三年前,江南科场乡试有过一次舞弊案,考生贿赂主考官,在开考之前就拿到了考题,最后被人检举揭发了出来,正四品的学政官,江南地方上的一众监考官,全部摘了官印,流放的流放,抄家的抄家,哪怕中间有人极力奔走通门路,还是没人得以幸免。
也是因为这件舞弊案,他的大舅哥才能得了陪都学政的空缺,故而沈锐对这件轰动全国的江南舞弊案中的内里,还是知道的比较多的。
想到陛下坚定清扫舞弊案的作风,沈锐的一颗心暂时放回进了肚子,虽然这事做的莽撞,但是好在人证物证俱在,没有被人留下把柄。
沈锐眉头稍微舒展了一点,但是语气依旧严肃:“此事我已经知晓了,后面你们哥两个在此次风波没有结束之前,就不要出门走动了,正好备考了这么长时间,最近便安生在家修养一段时间吧。”
沈江霖与沈江云应诺之后离开,沈锐也急着要去找人打听消息,刚刚还热热闹闹吃饭的一家人,转瞬间就只剩下魏氏一个人孤零零地坐在那里,对着一桌的空杯冷肴。
魏氏手心里的丝帕一点点地揪紧,今夜外头月朗风清,花厅外头明角灯亮起,恍如白昼,院子里假山憧憧、流水潺潺,明明如此静谧清凉的环境,魏氏却一点都感受不到,只觉得一阵心烦。
沈锐在派人暗中调查,汪春英则是将人绑了之后,第一件事也在调查这二人的身份。
这些人来参加科考,自然都有报名的信息,汪春英命人将谭信的宗卷一调出来,便看到上面写清楚了此人的籍贯和来历。
若说家世,汪春英并未看出什么特殊之处,只是京中一户富商之子,因为去年商户纳入可参与科举的良籍之后,这个谭信便也光明正大地报名参与生员考试,今年一路披荆斩棘,从县试考到了院试。
至于谭信花了五百两银子买通周万之事,汪春英派人拷问了一番,都不用如何上刑,贪生怕死的谭信便将事情全盘托出了。
其实当日帮他作答之人,并非周万。
周万有一孪生兄弟,名叫周千,早年间因为家贫,过继了出去,那家人是行下九流的唱戏行当,但是家中颇有些家资,抱养了周千后便让他同样读书认字进学,毕竟曲艺不分家,要做一班之主,也是要能书善吟的。
周千天份极高,先生常常为他扼腕叹息,他如此好的天份,却因为贱籍而无法参加科考,实在是天道不公。
后头周千的养父生了一场大病,大夫开了方子,每日需吃五钱的药,长年累月的,家中便吃空了,戏班也无人经营倒闭四散而去,里面的行头全都拿出去典当了,眼看着养父因为吃不起药了,周千长跪养父床头,恸哭出声。
因缘际会之下,周千遇到了一个和他长得一模一样的人,两人彼此相认之后才知道竟就这么巧,他们就是当初被迫分开的孪生兄弟。
周万从小混迹三教九流,后头又在京郊大营充了兵丁,平日里没少仗着一点小权做些鸡鸣狗盗的事情,自从遇到这个和他长得一模一样的周千之后,他就心里头琢磨开了。
谭信和周万两人,纯粹就是臭味相投,经人引荐之后,一拍即合。周万为了撺掇弟弟做下这事,诱哄利骗,拿着他养父的身体作文章,才让周千下定决心去干这一票。
照理,处置这样几个人,毫不费力。
汪春英甚至能够想到,这一次院试谭信靠着如此手段,之前的县试和府试呢?若是真的深究下去,恐怕案子是可以越查越深的。
但是,汪春英在此人的宗卷上,看到了与他县试结保之人的信息,其中便有一名叫做黄林志的考生。
是的,一旦在院试中发现此人作弊,互相结保的五人都会被取消成绩,以与处罚,甚至,帮他们认保之人,也会被牵连其中。
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互保与认保从来不是说说而已、走个流程的程序,而是有它的现实意义存在的。
而既然院试中有作弊之举,监考官是有权继续往下查的,甚至之前县试和府试中与他结保之人的成绩亦是可以取消的。
汪春英能做到监察御史的位置,对于朝中各个官员之间的枝枝绕绕的关系,那是了然于胸的,这个黄林志乃是黄有德之孙,黄有德曾经官至工部尚书,后来年纪大了之后就退了下来,黄家后继无人,没有出色的子弟继续入朝为官,但是黄有德之妻,可是出自吴家。
吴乃庸是内阁次辅,官拜正一品礼部尚书,兼任武英殿大学士。
吴家在京中,也算是第一流的人家,无人敢小觑。
这便有些棘手了。
黄家是吴家的姻亲,黄林志又是县试之时与谭信结保的,结保本就是十分熟悉的几个人才会在一处结保,若说那黄林志与谭信素不相识,汪春英是不信的。
汪春英的手指在宗卷上点了几下,脑海中过了一遍利害关系,最后写了一封书子,让人连夜送到了吴乃庸府上。
月上中宵,劳累了一天的吴大人原本都想要就寝了,却听底下人跑来传话,递上了一封书子。
吴乃庸瞬间睡意就没了,在他的官宦生涯中,有好几次夜间传递信函的事件,几乎每一次都对他的仕途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他连忙下床靸着鞋,接过书子,就着房内的烛火就看了起来。
吴乃庸看完之后,将书子掷到桌上,冷笑了一声,只觉得这位汪学政有些过分多管闲事了。
这书子应该送到黄家去,和他又有什么干系?
只是一个隔房的姑姑嫁到了黄家,生下的不孝子孙,怎么?这还要让他们吴家来善后?
别说只是隔房姑姑的孙子,就是他亲孙子,他都不会管!
什么东西,交友不善,识人不清,就趁早应该睁大眼睛看看清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