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回头,只往水里走,嘴里喊道:“江里有东西,我去看看。”
“水看着透底,其实很深,你小心点儿!”他喊了一句,估计不放心,让一工程人员下来接应查看。
不等那工程人员到来,我已经勾着手将布条给捞了起来。
捞起来的瞬间,我觉得手感不对,再拿到眼前细看,一瞧纹理,不禁大呼:“不好!”这布料抓在手里之感有些像麻,但特别细,这种质感按理说会比较耐磨有韧性,然而十分违和的是,整块布呈现出筛子状,完整和破碎交织在一起。布料上面隐约有些织绣的痕迹,由于有很多破洞,所以看不出绣品的完整形态,但似乎是某种动物的爪子,造型古朴。
这不是现代布料,应该是古代布帛,从上游被冲下来的。
但我们的一、二、三号挖掘点,都在靠东的位置,而这条巴蛇江,则是从东北边过来的。
难道是从上游带下来的?抓着布思考间,那工程人员到了,估计是听到我刚才发出的声音,便急着问我:“卫老师,出什么事儿了?”
我转头看他,是个三十来岁的大哥,穿着褐色工作服,我想了想,抓着手里的布,对他道:“我怀疑上游,可能还有没被发现的墓葬,而且极有可能遭到了这场雨水的破坏。现在咱们基底还剩多少人可以调?”
大哥回答说:“五六个,其余人都在二号点抢修。”
我道:“二号点的安全要摆在第一位,不用惊动他们,走,咱们收拾些东西,你们跟我去上游看看。”
这大哥没意见,在挖掘活动中,工程队主要听考古人员的调配,葛姐等人不在,剩下的几个人都比较给我面子。听我说明情况后,便按照我的吩咐,迅速收拾了些铲子、探灯一类的物件,一人带了个包,便迅速往上游去。
由于棚里不能没人,川子没法跟过来,在基底留守。
我带着五个工程人员,一路沿江而上,在江边的石滩上行动,好在是秋季,青苔枯萎,石滩不是特别湿滑,没有给我们造成太大的负担。‘
沿江我们走了大约二十分钟,我看见前面山头有处滑坡,倒了一些树,江水有一半从那里掠过。
工程人员老吴说:“肯定是那儿来的。”
我道:“走,上坡看看。”
老吴用带着川音的普通话,嘱咐众人:“土松咯,大家伙都注意点儿,放机灵些,莫呆矬矬滴。”
我们一行六人,小心翼翼上了滑坡边的一处高地,我拿着望远镜细细的看过去,发现不对劲:那地儿怎么有个洞?我脑子转的飞快,对老吴指了指洞口,说:“我得过去看看,那儿有个洞。”
老吴没使望远镜,看的不真切,所以说道:“可能是狐狸洞嘛,莫些过去,太危险咯。”
我将望远镜递给他,道:“你看看。”
他拿着望远镜看了一会儿,惊讶道:“不是狐狸掏滴,是铲子挖滴,是个新洞。”这下他不劝我了,只说我一个人过去他冒险,他得一起去。
当下我和老吴便轻装过去,其余四人在土坡上留守,为了防止出事儿,我俩身上栓了保险绳。
小心翼翼到那洞边时,我打着探灯往里一看,外面做过加固,勉强还没塌,但里头塌了一半,还有雨水灌了进去,湿乎乎的泥巴里,隐约能见到一些小生命在蠕动。
我道:“是个盗洞。”
老吴骇然:“这下面也有墓嗦?”
我道:“应该是,看样子,这地方是个墓葬群,洞还很新,应该就这两天的事儿。”
老吴刚要说话,忽然,他神情一变,将耳朵贴到洞口,仔细倾听,片刻后,对我道:“好像……好像有人,不晓得是不是我听错了,你来听一下。”
我跟着凑上去,听了半晌,洞里,似乎真有人的声音,仿佛在很深的位置,似乎在喊叫,但叫的什么又听不出来。
老吴自言自语:“该不会是,挖洞的人还在里面?被困住了?那他们喊个屁,越喊下面塌的越快。”
“……救……命……谁……来人……”这一声我听清楚了,还真有人。
我倒抽一口凉气,看着周围的滑坡情况,脑海里天人交战。
该怎么办?救人?人手不够,总不能把二号点的人调过来。
可是就我们六个人,风险太大。
相反,不救会简单很多,塌就塌,等明后天干燥一些,再重新挖。
可这样,里面的人……或者说盗掘分子,会被活埋在里面。
第39章 救人(上)
我旁边的老吴搓了搓手,问我:“要不要去二号点,把情况汇报给领导?”
这事儿肯定得汇报,即便二号点的人手过不来,要不要救人,也得由领导们说了算,这人命关天的事,我不能自己做主。
于是我道:“行,你汇报,听上头指示。”
老吴从兜里掏出手机,拨了个电话,应该是打给葛姐或者老乔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