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门

第三百四十五章 六个墨水瓶(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小学语文书里有一篇关于列宁的文章《六个墨水瓶》,是写列宁为了革命被关进监狱仍然坚持工作的故事。

课文里说,有一年,列宁被沙皇政府逮捕了,关在一间狭小的单人牢房里。这间牢房黑乎乎的,只有一个小窗户透进一点微弱的光。在这样困难的环境里,列宁仍然一边读书,一边秘密写了不少传单和小册子,指导监狱外边的革命斗争。

列宁为了写秘密文件不被看守发现,想了个非常巧妙的办法,他把面包捏成“墨水瓶”,装上牛奶,在书上空白的地方写字。一听见门响,他就把“墨水瓶”放进嘴里大嚼起来。有一次,列宁在写给同志的信里很风趣地说:“今天真不走运,一连吃了六个‘墨水瓶’!”

这篇课文本来是想让小学生们知道革命的艰苦,不过当年读这篇课文时,大多数同学都不知道面包和牛奶为何物,多少年后就记得有这么一回事儿,别的早模糊了。

“难道不是吗?”王洛丹反问道。

“列宁的这个故事是有出处的,它取材于列宁妻子克鲁普卡娅写的《列宁回忆录》。不过,《六个墨水瓶》写得过于山寨了,它严重抹黑了列宁同志的监狱生活。”叶开挥了挥手,展开双臂迎着海风,幻想着有一种泰坦尼克号上的飞扬镜头的感觉,然后对王洛丹说道,“在苏联官方的历史教科书中,俄国沙皇政府有数不清的残酷罪行,其中之一是流放革命者。虽然沙皇没有杀过一个布尔什维克领导人,而是把这项艰巨的任务全部留给了斯大林去完成,但不管怎么说,流放到西伯利亚听上去就令人发颤。这个罪行究竟残酷到什么程度,你如果了解列宁的流放生涯,大概就明白了。”

王洛丹听了之后,表示有些不能理解。

于是叶开就建议她去找一本列宁的妻子所写的传记《列宁回忆录》看看,“这种书应该是很好找的,至少在这里是很好找的。”

王洛丹想着这件事情,后来玩儿的时候都不是很专心,回去的时候跟酒店的人专门询问了这件事情,居然被找了一本旧版的《列宁回忆录》出来。

据列宁的妻子所述,1897年2月,列宁在彼得堡被判处去西伯利亚流放三年。

判决下达后,列宁的母亲就向当局要求推迟动身的日期,理由是儿子的身体不好。后来她又要求在路经莫斯科时停留一个星期。她还提出路上的费用全部由列宁家人负责,这样列宁可以吃得好睡得香。

她甚至写信给东西伯利亚的总督,要求将儿子流放的地点选在叶尼辛省南部的某个小镇,那里气候对列宁的健康有利。

同时,列宁本人也向政府提出了这些要求。当这些要求被满足后,列宁有两个星期的时间在监狱外自由自在地活动,准备好行李,从容地和亲友话别。

列宁流放的地点在苏申斯克,这里是西伯利亚气候最好的地方之一,有点像所说的北国江南。除了家人给他寄钱外,沙皇政府还给每个流放者每月个卢布的津贴(那个时候的卢布可还没有贬值,含金量是很高的),列宁根本不用从事伐木或者背纤这些被革命史学典型化了的囚徒的苦役。

列宁写信回家描绘自己在这里的生活是,“除了打猎、钓鱼,就是游泳,大部分时间花在散步上”,“睡觉的时间特别长”,“住房和伙食令人满意”,还常常晒日光浴。

他甚至把自己的流放地和家人在瑞士的度假胜地斯匹兹相媲美,在这里他还可以阅读各种政治书籍和杂志,和流放地的其它革命者自由来往,讨论将来如何推翻沙皇制度。

列宁是是在流放地和志同道合的女友克鲁普斯卡娅完婚的,克鲁普斯卡娅当时因为同一罪案被流放在南乌拉尔的乌法。他们同时向流放当局提出申请,要求将克鲁普斯卡娅转到列宁流放的地点结婚,这个要求获得了批准。

那年七月,婚礼在一个教堂举行,列宁和克鲁普斯卡娅都是无神论者,但政府不承认世俗婚姻,所以这对反基督的新人只好接受牧师的祝福。这是个令列宁尴尬、官方正史避而不提的事实。

流放地的物价很低,列宁八个卢布的“工资”给他提供了一间干净的屋子、食品加上洗漱和缝缝补补。午饭和正餐当然是简朴的,每个星期宰一头羊,他每天吃烤羊排一直吃到倒胃口,还有喝不完的牛奶,他甚至用牛奶喂他养的狗。

1900年2月,在幸福的流放中成家并养得结结实实的列宁刑满回到了彼得堡,不久就出国去了西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