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判再怎么没诚意,也得磨上几天,只需要这几天,基地又能缓过劲来,而华夏军队人员数量的充足,也能施行轮换作战,不至于过于疲惫,一出手还是一波波的大规模战役。
不过,因为中亚和巴尔干地区,华夏已经和德国人会师,战斗的发起,就需要德国人的配合。可因为德国内部的矛盾,使得德军至今依旧采取守势,并没有搀和进来。所以这一次发动的战役主要是以北美和法国边界为主。
这几天,盟军也是不断的调兵遣将,虽然诧异于华夏再次进攻的快速,但各地盟军也早已经做好了各种迎敌准备。
可一开战,他们就发现,背后又被华夏军队突袭了。
这些天分基地兵营也没有闲着,一队队的克隆新兵被布置在了敌人的身后。只要在一些关键位置上来一次突袭,搓手不及下,盟军一些阵地就直接被敲开了缺口。华夏的装甲大军随即涌入,并把各处缺口撕得更大。
华夏欧洲大军快速跨过了法国边界,终于和困守在西南部的二十多万德国会师。
虽然德国人现在正在跟盟军谈判,这些德军处在待命状态下,但一下子挣脱被人围困投降的命运也能在未来的谈判桌上获得些主动,所以这次行动德国人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没有干涉,甚至被围困的德军还主动的展开反击,向华夏军队靠拢。
德国国内谈判的事情还没有准数,谁也不想就这么被围困着,提前一步投降,整个被围困的德军上下的利益都牵扯在里边,先一步突围后静等国内安排再说。再说国内此时也没有争出一个定论,管不了各地的军中大佬们。
此时在法国坐镇的是龙德施泰德老帅,和二十多万德军一起留在了最后。
本来他打算留到投降前的最后一刻撤离的,但华夏军队的进攻给了他新的希望。
“或许,我们能挽回败局!”老帅早就见识过了一战德国战败的遭遇,此时根本不对德国单独对英美的和谈报多大的信心。他更倾向于和华夏联手再给英美几次反击,把英美打得不得不到谈判桌上来,而不是现在处在劣势下的谈判。
只可惜德国内部已经乱成了一团,连新首领都没有选出来,甚至连这次跟盟军的和谈也是被动进行,多数票投下的结果,并没有具体的负责人。在这种局面下,各地的军队要么各立派系,要么冷眼旁观。
真要国内谈出一个投降条约,各战线上的军队能不能执行都是另外一个说法。
若不是维希政斧的快速垮台,造成德军的后勤物资紧张,龙德施泰德肯定要率领着这二十多万德军继续战斗下去。眼下华夏和他们的会师,给了他继续战斗下去的机会。
这也是孟享急于跟各地德军会师的一个原因,最起码给了各地的德军一个继续下去的信心和希望,逼迫德国国内的不至于那么快退出战斗。
只要华夏和德国保持联手的姿态,即使德国已经破败,摇摇欲坠,但总归是一份助力。虽然孟享也不指望德国能支持多久,但最起码要废物利用,充分榨取炮灰的剩余价值嘛。
……北美的战事打得同样激烈,不过华夏军队始终没有跨过美国的边界线。
有时候,事情降临前的威慑反而更有效。逼在边界线上的战事,让美国人愈发的恐慌,纷纷呼吁要么和谈,要么撤回欧洲的部分兵力来护卫边界。
华夏军队很难在美洲和欧洲两线同时赚取最大利益,只要一触及美国本土,就像捅了马蜂窝一样刺激出美国更多的战争潜能。
美国国内刻意造成的孤立主义,始终让美国人对外边的世界不感冒,只要不逼到他们家门口,他们是不会真急眼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