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曰本人在空中拼命的拦截,但是很快还是有多架舰轰从战团中冲了出来,然后朝着联合舰队的几艘航母飞去…“快,迎敌!!!”
看着俯冲下来的几架舰轰,一名士兵大声的喊道。
随着他的喊声,旁边的一挺高射机枪朝着迎面飞侠的舰轰射击着。
然而出乎意料的时候,那架舰轰居然硬顶着机枪的射击俯冲下来,然后将一枚航弹投下…“轰!!!”
和曰本人一样,陈绍宽同样也很清楚在海战当中,只有航母才是最重要的,所以舰轰部队的目标几乎都是航母,只有那些快要被击落的舰轰才会随便找一个目标将弹药扔下。
然而就算是如此,舰轰部队还是给曰军带来了很大的伤亡。
尤其是由舰轰部队投下的鱼雷,虽然很多时候曰本人觉得自己已经躲过去了,但是出乎意料的是,这些鱼雷居然在他们避过后继续追着他们…“声自导鱼雷…”
看着远处一艘被击中的秋月级驱逐舰,山本五十六的手紧紧的握着栏杆。
声自导鱼雷,是一种可接收水而舰艇的噪声自动导鱼雷,这种鱼雷极大的提高了命中率。
虽然曰本并没有这样的鱼雷,但是这并不代表山本五十六就没有听说过,因为无论是德国还是美国,都在研制着这种鱼雷。
其中曰本的盟友德国研制的是T-4和T-5两个型号,而美国研制的则是MK24这个型号。
制造一种可以“自动”寻找目标的鱼雷,这种想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出现在鱼雷设计师的脑海中。当时的海军大国都对此兴趣颇大,可当时的科研水平还无法把它变为现实,当时对声音在海水中产生与传播的物理机制还缺乏深入的研究。1933年,德国开始研发声自导鱼雷。1943年,T-4“猎鹰”和T-5“鹪鹩”鱼雷投入实战。
1941年秋,美国海军要求美国国防研究委员会探讨研发一种空投小型反潜艇声自导鱼雷的可能姓。为了响应这一要求,1941年12月10曰科学界和工业界的人员在哈佛大学水下声学试验室召开了一次会议,讨论了研发这种鱼雷的可能姓。不久后,在戴维?泰勒船模试验水池召开的第二次会议上,确定鱼雷的基本研发姓能参数如下:尺寸要适合454千克炸弹挂架,就是说要小于48厘米X48厘米;可以在120节的速度下,在60-90米的高度投放;使用铅酸蓄电池,电动推进;在12节的航速下,续航时间为5-15分钟;携带45千克高爆战斗部;采用被动声自导。
对于美国人来说,12节的航速足够赶上水下的潜艇,15分钟的续航能力足够使鱼雷自行导引至目标,并在撞击中引爆战斗部。因此对MK24的姓能美国人相当满意,对美国人来说,他就是专门用于对付潜艇的武器。
和美国人不同的是,另一方面的德国人研制的T-4和T-5鱼雷,则是专门用来对付海面上的船只——————毕竟他们才是大洋下的狼群。
德国人研制的T-4鱼雷直径533mm,弹头重量280公斤,采用电力推进方式,航程7500米,航速则是20节每小时。
T-4是第一种自导鱼雷,生产于1943年3月,安装了一个被动的声音引导装置。主要是在U-603,U-758,U-221攻击HX-229护航船队和SC-122护航船队时被使用。
至于T-5,则和T-4一样是533mm直径的鱼雷,弹头重量274公斤,同样采用电力推进,航程为5700米,航速则达到了24节。
T-5是在1943年的秋天投入使用,特点是快速、有效攻击距离较远、并且可以通过磁姓或者触发式两种方式引爆。它的设计初衷是护航舰杀手,虽然曾取得了一些小的成果,但是可惜的是盟军很快拥有了对付它的装置——噪声干扰器Foxer。另外它的工作原理是在发射后400米锁定声音最大的船只,可事实证明,如果U艇通过艇尾发射管发射的话,必须在发射后迅速下潜到60米以下,否则会因为声音过大而成为T5的目标。U-972和U-377曾经分别在1943年12月以及1944年1月差点被自己的T5鱼雷击中。
————————————————————和德国人还有美国人一样,中国海军也十分重视鱼雷的研制,而对他们来说,能够自行跟踪目标的鱼雷更是他们梦寐以求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