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这也是关系到国家兴盛的大事,由不得他不心狠。庞刚深知,很多政策若是不在开头就把它制定好,曰后再做起来的阻力就会成百上千倍的增加,就像老朱家的税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庞刚血淋淋的话显示出了他的决心,华严的脸上微微变了变颜色,随后才重重的点了点头。
“闻爱卿,你又有什么事啊?”
解决了华严的事情后,庞刚将目光转向了闻人君。
闻人君躬身道:“陛下,如今新朝鼎立,正是万象更新之时,然由于我朝初立,又不可过多的依赖前朝官吏,臣恳请陛下尽快重开科举,以为我朝选拔人才,充实入各府各县。”
“这”
庞刚开始沉吟起来,在这个年代,科考可是一件大事,往轻了说是为朝廷和国家选拔人才,往重了说是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存亡也不为过,无论是哪朝哪代的帝王都必须要谨慎对待。
不过对于这个时代的科考庞刚心里又着实有些看不上,你八股文做得好不一定代表你治理地方也能做得好。
华夏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姓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但科考也有一个很致命的弱点,那就是明代乡试、会试头场只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而且格式也很死,因此顾炎武曾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既然八股文如此的不堪,庞刚是否要立即取消他呢?自然不是,科考制度能存在这么多年,自然有它的道理,在没有更好的制度取代它之前庞刚是不会随意取消这个制度的,因此,庞刚想出了另一种办法。
想了想,庞刚说道:“纵观前朝,只重进士科和明经科两科,却对明法(法律)、明算(算术)两科置若罔闻,朕决意改变这一现象,明法明算两科也要列入科考内容,并立下大华律法,今后若想在刑部、大理寺任职必须是要是明法科出身,若想在户部任职,则必须是明算科出身,否则不得在户部任职。”
庞刚的话音刚落,御书房里的众人全都呆住了,华严结结巴巴的说道:“陛下,这这这若是传出去,恐怕会全国大哗啊!”
闻人君在一旁也劝道:“陛下,还望您三思啊!”
魏同年也在一旁皱眉不语,户部和刑部、大理寺可是朝廷的重要部门,就相当于后世的财政部和法院、公安部、司法部了,按照庞刚的说法,今后这些部门的人员必须要在明法和明算科里挑选,这么以来,那可是将进士科和明经科的地位大大的消弱了。
可是魏同年他们的震惊还没完,庞刚紧接着又抛出了一个重磅炸弹,“还有,朕打算在京城举建一所大华皇家陆军学院,在青州建一所大华皇家海军学院,由朕亲自担任院长,择军中宿将及博学者在学院内教授其课程,今后若非从这两所学院毕业者,不得在军中担任七品以上军职!”
“嘶嘶”
若说刚才庞刚提出非明法、明算两科出身者不得在户部、刑部、大理寺任职是让他们震惊的话,庞刚提出的非这两所学院毕业的人不得在军中担任七品以上军职,这可是让他们震撼得数不出话来了。
此时此刻,魏同年三人已经呆滞得不知道应该说什么了,若真是如此,这两所学院毕业的学生可真是算得上天子门生了,难道今后皇上打算重用武人和那些杂学之人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