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刘一民来了,赵小曼和文工团政委袁成隆都是一脸惊喜,就要过来敬礼。但是,两个人似乎是响起了保密纪律,脚挪了挪,没有过来敬礼。
赵小曼和袁成隆不动,文工团的战士们也不敢动。他们都见过刘一民,知道是一号首长到了,都赶紧立正,似乎等待检阅一样。
刘一民走到唱歌的女战士跟前,说道:“小同志,你唱的很好。能告诉我你叫什么名字么?”
唱歌的女战士赶紧回答说:“我叫阮若珊,唱的不好,请你批评指正。”
山东我军各部门的干部战士都要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干部保密意识都很强。阮若珊是河北怀安柴沟堡人,父亲阮慕韩留学归国后参加了[***],带着一家到北平生活,以教书掩护身份,开展地下工作。阮若珊在北平师大女附中学习期间,参加了一二九运动。卢沟桥事变后,撤到了天津,从天津去了山西,遇上了正要前往山东的抗大一分校,参加了八路军。现在的阮若珊也是老八路了,知道保密,也没有向刘一民敬礼喊报告。
刘一民一听,还真的是阮若珊,就说:“这首歌的名字叫什么?是谁创作的?我怎么以前没听过啊?”
一连三问。
阮若珊回答说这是六月份创作的,当时她和文工团的李林同志随鲁南军区部队行动,参加了打黄沙会的作战,回来后就在费北的白石屋村创作了这首歌曲,曲是李林同志根据他小时候在东北听闯关东的山东人唱的小曲改编的,词是她和李林两个人填的,名字叫《打黄沙会》。
刘一民一听就问:“李林同志呢?”
一个男战士应声而出。
刘一民表扬李林和阮若珊有创作激情,这歌曲调美,歌词好,既唱出了沂蒙山的美丽风光,又有打鬼子抗曰的内容,一定能成为山东地区的代表歌曲。
直把李林和阮若珊表扬的满脸通红、手足无措。
刘一民要过李林的笔记本,翻开看了一遍,蹲下身子,按照后世千锤百炼、久唱不衰的歌词,修改开了。
修改完,拉掉题目“打黄沙会”三个字,改成《沂蒙山小调》,又注上八路军山东军区文工团李林、阮若珊创作,曲谱整理自山东老花鼓调,让阮若珊熟悉了一会儿,重唱。
十八、九岁的八路军女战士,那是天不怕地不怕,看了刘一民改过的歌词,阮若珊觉得更精致、细腻了,也更好了,就亮开嗓子唱开了: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山(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哎,风吹(那个)草低见牛羊。
高粱(那个)红来豆花香,万担(那个)谷子堆满仓。
人人(那个)都说哎,沂蒙山好。沂蒙山(那个)山上哎好风光。
青山(那个)绿水哎,多好看哎,风吹(那个)草低见牛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