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古洋行和怡和洋行则因为洋货在长江流域的销量越来越少,揽载到的货物大多都是华东自治三省的货物。
同时因为华东自治三省的实业家支持,华东近海运输公司在削价竞争中依旧能够支撑,因此将削价降低到了每吨五角。
华东自治三省那些没有取得明显竞争优势的商品专门找太古洋行、怡和洋行运输,每吨五角的运输成本把他们亏得稀里哗啦。
太古洋行和怡和洋行撑不住了,想要与华东近海运输公司签订了协议,以恢复正常运输价位。
不过华东近海运输公司却是拒绝了这一提议,反而向太古、怡和洋行提出了收购条件。
太古洋行和怡和洋行这才意识到,中国人是想要搞死他们的运输业,然后再吞并他们。
这引起了太古洋行和议和洋行的反抗,但他们的反抗很苍白,华东近海公司根本不怕削价,然而他们却怕削价。
只是华东近海运输公司迟迟没有产生盈利让夏钧产生了关注,打电话前去询问郑观应怎么回事。
郑观应回答道:“委员长放心,太古洋行和怡和洋行撑不了多久了,最多三个月时间,我们就能吞并他们。”
“另外,只要我们吞并了太古洋行和议和洋行,那么我们华东近海运输公司就独霸长江水道,到时候我们可以对运输的货物进行区别价位的对待。例如洋人要运棉布,我们收他们一吨十元的运费,我们自己的棉布则收两元的运费。洋人没有船只能任命,等他们调来了船,我们可以继续降价把他们排挤出去。”郑观应兴奋的对夏钧说道。
“好,郑老你全权拿主意。”夏钧听了郑观应的计划顿感放心,华东近海运输公司赚不赚钱不要紧,如果能用航运把洋货排挤出去,那是最好不过的事情,可比华东近海公司的盈利重要得多。
保住本土市场,是夏钧在经济上的战略之一。
……华东中央银行自从上去发行了那一亿远纸币后,让人惊奇的是并未引起通货膨胀,因为市场上的商品供应很充足。
再则因为和美国的贸易差额的关系,华东银行已经通过出手外汇,从美国银行那里换到了三千万美元的白银,另外从国际市场的盈利中,更是赚取到了近一亿元的白银。
这个年代的白银是可以兑换的,虽然说这些银子早就发行了复兴币,不过银行储量比较充足,加上进口商品未超过出口商品,白银没有外流。
在农场品上,今年的产量都很大,因此农场品无人抢购,农场品价格不上涨,那也就意味着其他商品价格不会上涨。
如此一来,夏钧就放心多了。
第二季的农作物也早已播种下去了,夏钧现在就等着秋收的大收获了。
今年棉花的种植面积达到1850万亩,其中一千万亩是在江苏的,另外850万亩则在华东自治三省内部。
另外今年的大豆产量较高,1000万亩大概产了180万吨大豆,这些大豆很多都已经被送去榨油了,第二季大豆也播种了下去(之前写错了,大豆在江南地区是秋作,可以两熟,云南、广东等地区可以多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