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发现和韩争接触的越多,越能了解这位东方朋友对于知识的渴求之甚。
这个东方人朋友给他的惊奇也越来越多,在他的身上,一点看不出来是从那个已经堕落沉沦的国家出来的人物,和别人口中的中国人一点都不一样,甚至于同是从遥远的东方和韩争一起来的留学生和对方也不一样,韩争的身上是浑身充满了活力和自信,就像即将喷发而出的新日般强烈而又让人震撼。
。。。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的过去了,从中国国内留学道德国的的所有学员们,在柏林陆军军官学校的生活也慢慢的适应了下来,他们在柏林的生活渐渐走入了正轨。
而这批留德生是由于蒋校长的坚持,他们其中的每一个人能够来到这里的都不是甘于平凡的人和平庸之辈,都是依靠真正的实力来到的这里,再加上最初受到外国人的歧视,因此这都促使着他们在学习中积极主动。
他们在平时训练中能够吃苦耐劳,每人每天都有新的变化,充分发挥着东方人的优良品质,而正是这些东方学员们身上的品质也让所有的德国学员和教官越发的刮目相看起来,使他们逐渐的改变了对中国学员们的轻视,心里慢慢的由最开始的鄙视到后来逐渐接受,直到现在的在心里发自内心的暗暗的尊重。
韩争等人终究是用自己的行动赢得了自己想要得到的尊重,尽管这种尊重是无关国家,只关个人。
除去韩争之外的所有学员之中,尤其是王闲的进步最大,每当他看到和想到以前的老对手,现在的好友的韩争是如此的优秀之时,这都让他心生佩服与敬意,而同时,更是让他充满了动力。
韩争的优秀并没有能够让他沮丧和颓废,在他心里即使永远的也赶不上对方的高度,但却是要牢牢的站在他的身后,他不懈的坚持与努力着。
不包括韩争在内的其他所有的留学生们此时不知道的是现在的中国国内已经是风起云涌,局势愈发紧张起来了。
。。。。。。
在这个音信难传的时代,对于他们这些远离家国的年轻学子们来说,随着距离的拉大,尽管努力的搜集着有关国内的一切信息,但是这种距离仍然是让他们距离祖国显得是那么的遥远。
一九一零年是中国传统的庚戌年(狗年),同时也是清帝的宣统二年,这时的中国已经处在真正的水深火热之中,列强在中国灯红酒绿的租借地里花天酒地,欺压中国人,中国老百姓生活十分艰难、痛苦。
同时坐在火药桶上的清政府迫于国内的统治压力不得不把立宪这件事逐渐的提上议程。
在国内政治之中,一九一零年的一月,中国十六省代表赶赴北京请愿欲要当廷实行立宪制,开设议院,但遭到清政府的严厉的拒绝,南方部分地区开始发生起义。
先是二月川南嘉定发生起义,但是失败后不久,就发生广州新军于同月又再次发生起义,同年七月,国内又发生数万农民爆发动乱,虽然相继都以失败告终,但却也是也掀起了中国起义的开端。
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开始对清廷越发的不满,革命思想开始广泛传播开来,为来年的起义创造了更加好的起义条件。
一九一零年的三月,回国不久的清廷海军大臣载洵于二月二十七日在视察海军的路上,遭到革命党人的暗杀,未成,熊成基等人被捕遭到杀害,四月,汪精卫等人刺杀载沣未遂被捕,此事轰动全国,清廷大员人人人自危,颇有朝不保夕之感,国内矛盾日趋尖锐。
从一月开始直到年底的十二月整整的一年时间里,立宪派各省的请愿代表总共发起过三次大型的请愿活动,均遭到清廷的压迫,但却是持续了下去,并有愈演愈烈之势,人们对清廷愈发的失望而又痛恨。
而在国际上,这时的中国与日俄矛盾激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