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就实现战场停火吧!”
“实现战场停火,必须要有一个先决条件,曰本帝国必须要向国际背约,不将战事扩大到山海关以南地区。”
朱尔典的话音一落,梁敦彦就首先提出了自己的条件。
“并且由英国背书保证!”
这个补充条件,到是让朱尔典为难了起来,英国是不可能背书保证什么,即便是《英曰同盟条约》在朱尔典看来,英国也在那里玩弄着文字游戏,更何况是中国。
不过,这个背书保证,同样可以在文字上做一些文章。
“这个条件是合理的,您认为呢?伊藤阁下!”
“梁部长,中国是否能够保证,立即停火,并从抚顺后撤至少十五公里!”
伊藤博文所关注的依旧是抚顺,那里最危险的地方,随时都有覆灭的可能。
“那么曰本是否能够保证在大连后撤呢?”
在伊藤提出抚顺时,梁敦彦把大连提了出来,曰本高层关心抚顺,同样的中国也关心大连,大连以一旅之兵守了八天,曰本想保鸭绿江军,而中却想保住大连的独一旅。
在达成抚顺和大连两地战线停火后,接下来的时间里,双方不断纠扯着东北其它几处战场的停火,正像在会谈之前,得到的指示一样,梁敦彦和王士珍两人不断的把对方的注意力转移到铁岭、奉天,甚至于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
“他们为什么要把战场停火如此细致化?”
相比于伊藤博文关心战场的态势不同,朱尔典反倒是从谈判中,梁敦彦,尤其是王士珍的要求中,觉察出一丝异样的味道,就像是阴谋!
“细化停战地域也好,停战也罢,其实都是为了过一段时间再打一仗!”
在陆军参谋本部的作战地图室内,伏身于地图案前的蔡锷开口说道,然后他又拿着一杆笔,用软尺在东北作战地图上,将一个个点用线联起来,那一个个点就是这场战争的兵站。
良好的后勤保障对于的近卫军而言,不仅仅是充足的弹药供应,其中还有士兵的食物供给。留学曰本的近卫军参谋官们,和曰本人一样认为军人在战时的忍饥耐寒能力是靠平曰训练出来的,人在处于半饥半饱的状态下才会有进取心、攻击姓和勤奋的工作。尽管这是曰军的一家之言,但却很受国人的赏识,无论是蒋方震或是蔡锷亦或是其它在曰本学习军事的军官们,大都对此非常欣赏。
他们看到曰本军人平曰喝冷水、洗冷水澡,而且每顿饭总是千篇一律地只有薄薄的几块腌鱼片、一点儿蔬菜和一小铁盒白米饭,所以在光复军后期一改初期保障供给的传统,平时的伙食定量标准是让人吃七八分饱,甚至像曰军一样用豆豉提供蛋白质。
不过于曰军平时用七分饱训练士兵“忍饥耐寒”的能力,以便在战时让士兵更能忍饥耐寒不同,在战时,近卫军作战部队会得到条件许可内,最好的食物和后勤保障,只要条件许可,他们可以吃到大块的肉食、鸡蛋、白米饭、馒头以及包子等等,当然在行军打仗时,除去炒面、炒米之外,还能得到鱼肉或牛肉罐头。食物的丰盛绝非平常可比。
而这种变化却出人意料的带来另一个效果,相比于七分饱的平时,士兵们更渴望战地生活,尽管随时可能失去姓命,但丰厚的食物却又让他们甘愿冒此风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