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却又道:“修整通济渠,固然要耗民人力物力,但只要迁都洛阳,据山河之险,便可免去冗兵之害,从长远来看,却是节省了更多的钱财人力,这也正是朕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啊。”
此一番话,再度将赵光义的所谓论调驳回。
这位晋王的脸上,此刻闪烁着几分恼火的神色,似乎并未料到天子竟是如此深思熟虑。
沉默。
殿中陷入了沉默。
那两兄弟互相对视着,彼此间神情平淡,但那复杂的眼神,却在进行着激烈的交锋。
石韦隐然感觉到一种肃然。
沉默许久之后,赵光义的表情忽然变得慷慨起来,他起身上前,拱手道:“洛阳确实有山河之险不错,但臣弟以为,治理天下,在德在不在险,请皇兄三思啊。”
“在德而不在险……”
赵匡胤默念着一句话,眼神中闪烁着惊诧的目光,似乎为这一句话的杀伤力而感到震惊。
好一句在德而不在险。
这句话表面上看起来,很符合儒家的精神,以古以来,帝王们总是把一个德字挂在嘴边。
那些圣人之言中,也总是教导统治者们,要以仁以德来治国。
尽管历代帝王治国,多是表面以儒家治国,实质却是以法家御民,但却没有哪一个公然承认。
赵匡胤自开国以来,一样也宣扬着以仁德治民。
如今赵光义搬出“在德不在险”来,竟是在拐着弯的斥责赵匡胤,一味的想依赖山河之险,却忽视了“仁德”才是根本的利器。
赵匡胤一下子傻眼了。
他没办法反驳,因为他若是反对赵光义,便是在否定自己的治国之策,更是把自己置于古来明君的对立面。
赵匡胤纵然英明神武,但眼界却依然逃不出这个时代的局限姓。
赵光义那鬼什么的“在德不在险”,把赵匡胤说得哑口无言,但石韦听之却觉着好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