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士兵们吃完马肉之后,不少人围着战马遗下的皮毛尸骨,不禁嚎啕大哭。战马都杀了,人还有什么指望?一个连队总共五六匹马,能吃几天?吃完马,我们还吃什么?
丛林又是一片哀声。
因为饱餐了一顿马肉,官兵们腿脚有劲,次曰的行军速度明显加快。躺在担架上的杜聿明,心中略有宽慰。
可是,没走出多远,前面又传来坏消息。
进山十多天来,一直给部队当向导的当地土人,今天竟然迷失了方向,找不到他前年穿越丛林时留下的标记。
老天哪!方圆数百里的大丛林,要是在里面转圈子,这辈子就走不出去啦。
方向不明,部队不敢前进。顿时军心动荡。
有人听到这消息,心中害怕,悄悄离开队伍,从原路往回跑。
当此军心不稳、人人惊慌的时候,少数官兵开小差的暗流,要不坚决制止,可能演成瓦解全军的洪波浊浪。再说,在偌大森林,又无粮食,往后走更是死路一条。惟一的办法是全军团结一致,抱成一团,齐心协力往前闯,方能打出一条生路。
杜聿明想到,统兵万众,攻城略地,当个胜利将军固然不易,而一旦损兵折将,溃退千里,当个败将军尤其艰难。
败将难当!
如何整顿残破的队伍,收拾动荡的军心?大败之际,比任何时候更需要坚强的信念和铁的手腕。
杜聿明扶病料理一切。他一面命令特务营立即派兵追寻逃跑的官兵;一面叫来向导,好生安慰,叫他不要着慌,慢慢回忆,仔细寻找,相信一定可以找到指路的标记。
第二天中午,特务营长李公瑜押着被抓回的五名逃兵来见杜聿明。
杜副司令官支撑着虚弱的身子,从担架上坐起,看了一眼跪在跟前的官兵,问道:
“贪生怕死,临危逃跑,知罪吗?”
“知罪。”逃兵们磕头如捣蒜。
“都叫什么名字?哪里人?家中还有什么亲人?”
五名官兵泪流满面,一一通报。
杜聿明笔尖抖索,详细记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