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汝愚对境内地貌知之甚详,知道三水与海陵之间的围堰只需筑六里,而静海与延陵之间则是二十里的海域,海潮汹涌时,那里灌入海水,到秋冬之际,海水退去,江水便从那里分流。因问道:“如果在静海与三水之间筑围堰,所耗几许?”
钟籍望了狄义达一眼,示意由他来禀呈。
狄义达心里感激,微微颔首,说道:“三水围堰明年就见成效,造田所得,拨半数用于静海围堰,不需另出,五年便能自足,略有赢余输供仓廪,十年拓地万顷,东海不患饥。”
徐汝愚望了梅铁蕊一眼,说道:“铁蕊以为如何?”
梅铁蕊说道:“三水围堰若能竞功,静海也可围堰,不过尚需输流民十万众。”
北地战乱,流民南涌已成定局,到时自然不缺十万流民役工。徐汝愚点点头,说道:“铁蕊行事向来稳妥,那便看明年三水围堰功效再定,长平仓又是何事?”
狄义达从袖中掏出一封书策,举至眉心,郑苍紫取来递给徐汝愚。徐汝愚翻开粗略看了一遍,望了狄义达一眼,不动声色的将书策放在奏案上,只说了声“知道了“,便让钟籍介绍静海其他察兴的贤才。
狄义达一脸失望的退到一旁。
钟籍出领静海府,隶属政事堂,手中已无兵权,心里没有顾忌,遇到佳才,便延为幕僚,授实事,若有实绩,便荐实职,这两年来,静海府虽然是新辟之地,所举荐的人才却不少于其他府县。此次济济一堂,皆有专才。直到夜间宴毕,众人才散去。
徐汝愚等人停在三水县衙,随行护卫除了五百骑营精卫之外,还有李印率领的三千水营将士。钟籍与梅铁蕊在前衙说话,到半夜正欲告辞离开,内宅出来一名近卫,将梅铁蕊、钟籍一道请进去。内宅堂室里,徐汝愚手握书卷,正就着烛火研读,许伯英、屠文雍、李印待立一侧,钟籍走进屋子,却见徐汝愚手中握着的正是狄义达所进献的《长平仓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