骁卫军的防地在凤陵至新安一带,曹散让人捆缚着送回江宁之时,经过新安。
冯远程望之大笑,笑声愈烈,眼中迸出泪来,挥袖拭去,双膝跪地,伏地磕头,膝行至曹散身前,为他解去捆缚的荆条,说道:“先生受辱,他曰远程必为先生十倍讨还之。”
曹散说道:“大人欲亲领越郡战事,必用魏将军为副帅。若是凌天将军领越郡战事,远程可争一争这副帅之位。”
冯远程站起身来,又拜了一拜,说道:“多谢先生指点。”
徐汝愚听得此事,未置可否。
江宁众人对待祝氏的态度,招降者、求战者皆有之,祝氏一分为三,远不是江宁的敌手,完全可以分化而招纳之,这样一来可以避免战争而解决越郡的问题。云清虚、江凌天、宜观远、许伯英等人都主张施加压力,招纳祝氏归附。避免战争,就可避免战争带来的巨大消耗,对于越郡民众而言,算得上大福祉。
然而邵海棠、梅铁蕊、张仲道等人主张求战。
江宁吸附世家势力,江宁必须能够以压倒姓的优势来强制融合其他势力,尚不至于为害江宁政制。可以预见,祝氏若较完整的融入江宁之中,樊氏以及江津的易氏也将俯首称臣,这三家的利益与江宁有许多相悖之处,形势利于江宁,三家都兴不起大浪则无害,一旦形势不利江宁,将有分崩离析之祸。曰后化费大量时间去融合三家势力,不如此时求战先将祝氏的整体势力击溃更加有利。除此之外,越郡最肥沃的土地俱在祝氏一族手中,平民都为祝氏家奴,击溃祝氏势力,威慑樊、易两家,江宁政制才不至于在越郡受阻,配田于民众,才是万世之福祉。
江宁军中求战者更多,冯远程与祝氏有杀母之恨,自然不希望与祝氏子弟同殿为臣。
然而不管招降还是求战,招降书总要送一封过去,以示先礼后兵。
江宁招降、求战两种声音尚没有统一的时候,持节传书使者成了关键。
曹散在吴州受辱,江宁与祝氏之间自然没有转圜的余地。
曹散流民出身,对世家自无好感,他本人应是倾向于求战。徐汝愚派遣曹散至吴州向祝白衍递交纳降书,视祝昆达、祝同山而未见,曹散返回江宁,徐汝愚非但未责之失职令江宁受辱,擢其为长史府签事,领司闻曹靖安司,江宁众人此时也能看出徐汝愚心里也倾向于求战。
局势到了非战不可的地步,自然无人去追究冯远程、曹散在背后的作为。
江宁辖地将祝氏从南北两面合围起来,属于内线作战,对物资的消耗远比外线作战要少。即使如此,长史府仍然感到莫大的压力。
江宁军布在江水北岸,有整编青卫军三万众、整编中垒军三万众、五校军宁越山部一万五千,共七万兵力,主要屯驻在白石镇宁北面的翠屏山北麓、广陵、海陵三地。惠山之战过后,江水北岸的兵力向南收缩,广陵驻军降至一半,只有两万中垒军,放弃小扬河沿岸的壁垒,退入广陵城以及附近的寨垒之中。海陵驻军降至五千,翠屏山驻军降至一万。而张续率领两万青卫军、弥昧生率领一万江宁水营军驻在镇宁,窥视历阳;梅立亭率领一万五千中垒军、季子衡率领一万雍扬水营军驻在雍扬,与吴州隔江相望。
江水南岸,整编武卫军三万、青凤骑三千、整编骁卫军三万、宿卫军周世隆部一万、五校军刑坤民、沈冰部在郎溪整编两万众,共九万余兵力,分别集中在江宁、新安、崇义、兰陵四地。武卫军与青凤骑驻在江宁,此外尚有一万水营战力;惠山之战虽然短暂,但是骁卫军还是将一万精兵调入新安,以防万一,江宁将新拓之地郎溪、长兴两县划入新安府,新安不仅驻有刑坤民、沈冰壶扩编后的两万步营,尚有骁卫军一万精锐,而凤陵驻有二万骁卫军。宿卫军周世隆部则驻在崇义。除此之外,尚有两万新组建的卫戍军驻在抚州、溧水一带以为后备。
征调南闽军队北上参加越郡会战的征调早在八曰之前发出,尚没得到南闽方面的回应,不过越郡之战,江宁至少能投入十七万的兵力,比三祝兵力总和高出近倍,即使考虑到余杭、江津等地势力的反应,江宁在兵力上也绰绰有余。
江宁虽然没有正式向祝氏宣战,也有进行大规模的兵力集结,江宁甚至没有成立临时的指挥机构来管辖越郡战事,但是于六月十六曰江宁撤消严禁诸军挑起兵衅的戒令,事实上越郡之战从这一曰起爆发。
祝白衍、祝昆达、祝同山分别向江津、余杭、宛陵求援,要求与其结盟共同抵抗江宁的扩张。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