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准若有所思的点点头。
古人和后人,看来在某些思想上,是完全相通的嘛!
张准对自己的弱点,其实是很清楚的。军事上,他是强项,浮山城乃至整个鳌山卫,肯定没有人比他更有军事眼光。但是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方面,有很多细节都是不知道的。前世的他,只是海军陆战队的普通士官,退役以后,从事的也是一般的搏击教官工作,不可能对每个领域都精通的。
在自己不精通的领域,当然是要听取专家的意见。
好吧,这个专家,在这里不带有任何的贬义。
当初,张准之所以着急的提出“均田免赋”这样的口号,原因有两个:第一个,是要抢在李自成的前面,造成最大的影响,吸引到更多的民众投奔。第二个,是要迅速将浮山所的军户都鼓动起来,拿下浮山城,造成既定的事实,所有人都不得反悔。
可以说,这个口号的提出,刺激的确是前所未有的。原本几乎麻木的军户,一听到均田免赋这样的口号,立刻像打了鸡血一样的激动。他们对攻打浮山城的急切程度,甚至超过了张准本人。最终,浮山城轻易的被攻打下来,造反成为既定的事实。
随着四项法令的颁布,尤其是《均田令》、《军田令》的颁布,浮山所军户对护卫队的拥护程度,对他张准的爱戴程度,绝对是空前绝后的。这是非常关键的因素。没有一群支持自己的死忠,无论做什么事都是寸步难行的,更不要说造反,干扰历史进程这样的逆天行动了。
张准对这一点非常清楚。
现在,要改变这个口号,张准的确有些犹豫。
好吧,张准承认,自己在军事行动上,向来都是杀戮果断的,不会有丝毫的迟疑,但是,在别的领域,他坚持的是慎重慎重再慎重的原则。决断不了的事情,宁愿放一放,看一看再说。但是,王铭宇、刘航等人的强烈要求,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没有稳定的粮食来源,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始终是个后患。
认真的想了想,张准缓缓的说道:“你们有没有调查过,我们原来宣布不纳粮的,现在突然改口纳粮,民众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他们会不会觉得我们朝令夕改,出尔反尔?”
王铭宇说道:“大人请放心,我们已经做过摸底调查。只要税率定在合适的范围之内,民众们还是能够接受的。当兵吃粮,种田纳粮,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历朝历代,都没有不纳粮的。”
刘航也说道:“没错!历朝历代,都没有不纳粮的记录!只要税率控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民众们是不会有意见的。”
张准还是犹豫不决。
其实,在内心里,张准已经认识到,自己当初提出这个口号,的确是有些脱离实际的。单纯从忽悠民众的角度来说,这个口号绝对是独一无二的。李自成提出这个口号的时候,一下子就聚集了上千万的民众,可见这个口号威力的强大。
但是,李自成的失败,同样是因为这个口号。不纳粮,自然就没有稳定的财政来源。由于没有稳定的钱粮来源,李自成要维持军队的运转,只能依靠抢掠和缴获。当缴获无法满足需要的时候,只有抢,一路抢过去。只要是大户人家,统统抢光,结果将很多人都推到了自己的对立面。
因为抢掠已经成为惯姓,导致进入燕京以后,起义军还习惯姓的大肆抢掠。尤其是刘宗敏等大将,更是将抢掠发挥到了淋漓尽致的地步。这种抢掠行为,对军纪是致命的。李自成的军队,在进入燕京以后,战斗力急促下降,不是没有原因的。
后世有些人说,李自成的军队,是因为鼠疫什么乱七八糟的原因,才会在后来的一片石大战中惨败。其实,这些说法,根本就是扯淡!李自成失败就失败在没有建立根据地,又放纵了部队的纪律。没有纪律的部队,根本没有战斗力可言。
一支真正的强军,就算遭遇鼠疫,也不会垮掉。燕京城有鼠疫,你不会从里面退出来吗?赖在里面等死?根本原因,还是李自成进入燕京以后,已经脱离了对部队的掌控,大家都喜欢赖在燕京城的花花世界里,享受生活。一群忙着吃喝玩乐的士兵,突然被拉出去和强悍的清军打仗,自然是一败涂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