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卫的西北面,就是京师。天津卫的东北面,就是蓟镇。天津卫的南面,则是张准所在的董家堡。吴三桂驻扎在天津卫,可谓是紧靠京师,背靠蓟镇,还有张准在旁边保驾护航。无论鞑子从哪个方向发起攻击,他都有足够的退路。换言之,就是立于不败之地。
但是,一旦鞑子的情势不妙,他又可以从多个方向出击。要是张准打败了鞑子,他可以南下,偷袭鞑子的后路。要是鞑子被京师的明军打败,他又可以偷袭鞑子的侧翼。要是鞑子被迫撤出中原,他还可以直接北上,继续捅鞑子的屁眼,痛打落水狗。总之,好处他都落了去。
可以说,他驻军在天津卫,肯定是有赢无输的结果,除非是明军全部溃败了。嗯,这还不够,还要包括张准率领的虎贲军也战败了。显然,张准是不会轻易战败的。因此,吴三桂对于这场战斗,颇有信心。而鞑子要是战斗不利,他就会像疯狗一样,狠狠的扑上去,将鞑子撕碎。
这五个字,也让张准对吴三桂的评价,稍微的低了一线。
没错,就是低了一线。
吴三桂太滑头了。
太滑头的人,始终是难成大事。
原因很简单,太滑头的人,没有原则。没有原则,就无法持久。没有原则的人,也不会有太多的人跟谁。立场变来变去的,手下的人就会无所适从。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你本人太滑头,最后跟着你的,肯定也是滑头的人。谁都知道,在关键的时候,滑头的人肯定是靠不住的。
如果吴三桂是有原则的人,在崇祯上吊死了以后,依然可以跟着南明朝廷的。以他手上的实力,打败左良玉、刘泽清、高杰、黄得功等人,根本是小事一桩。他完全有可能成为南明朝廷的第一号实权派。但是,他没有。他接受了李自成的安抚,随后又投降了大清。最终,将大汉歼的头衔,牢牢的套在了自己的头上。
归根到底,还是太功利,太滑头。
比如说,吴三桂单枪匹马的来见自己,也是一种滑头的表现。朝廷给吴三桂的命令,显然不包括要他和自己私底下接触,但是吴三桂偏偏来了。为什么?因为吴三桂的内心没底,他想剑走偏锋。
相信吴三桂也研究过黄县大战,研究过虎贲军为什么能够斩获那么多的鞑子首级。但是,他肯定不会得到真切的消息。虎贲军毕竟杀了数千的鞑子,吴三桂不敢掉以轻心。在摸清楚虎贲军的实力之前,吴三桂不敢贸然和虎贲军开战。于是,他干脆独自到来,希望从张准这里,套到一点有用的资料。
吴三桂孤身到来董家堡,不怕张准一刀杀了他,其实是有底气的,因为他代表的乃是整个关宁军事集团。张准不可能一刀杀了他,然后得罪整个关宁军事集团。这对于张准来说,没有丝毫的好处。是的,吴三桂对局势的判断,的确很到位。张准的确不想在这个时候,就惹来整个关宁军事集团的讨伐。
吴三桂年纪轻轻,就显得如此滑头了,随着年纪的增长,这种滑头肯定会越来越严重。或许,这才是吴三桂最终当了汉歼的最基本原因。江山易改,本姓难移啊!在最关键的时候,屁股坐错了位置,那就是着着实实的汉歼了。
张准脑海里闪过很多的信息,其实在外人看来,也就是沉吟了片刻。张准很快说道:“好!就让我们联手,在北直隶创造奇迹!”
吴三桂忽然说道:“许定国那边怎么办?”
张准不动声色的说道:“你有什么好建议?”
吴三桂无奈的摇摇头,有些遗憾的说道:“他不会听我的。”
张准在内心里又悄悄的笑了。
吴三桂啊吴三桂,你又落下乘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