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宋

第五十七章 有钱就是好(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再其次,王安石的儿子,任职之前每月都有零花三五贯,这个前也就是王旁和小哥几个喝酒的酒钱以及日常自己花销。

不过作为包拯的义子,可就不一样了。先说包拯包大人吧,可为古今第一高俸禄。按照仁宗年间的“禄令”,包拯月俸三百贯给的赏银,作为龙图阁直学士,每年有1656贯的货币收入,还有10匹绫、34匹绢、2匹罗和100两绵的实物收入作为开封府做第一把手,每月有30石月粮,其中包括15石米、15石麦。此外每月还有20捆(每捆13斤)柴禾、40捆干草、1500贯“公使钱”

另外,作为外任藩府的高级地方官,朝廷划拨给包拯20顷职田,也就是2000亩耕地,允许他每年收租,并且无需纳粮。这2000亩耕地按每亩租米一石估算,每年也有2000石米的进项。再查《嘉佑禄令》,权知开封府事每月还有100贯的添支,每年冬天又发给15秤(每秤15斤)的木炭。

简短解说概括一句大家就明白了:若是都算成银两,包拯的年薪21878贯铜,折合现在的购买力相当于合计1367万元.

所以真正不知道自己多有钱的是包拯包大人,而并非王旁。但是这个大人实在看王安石对王旁有些穷抠门儿。而且王旁又是那么的讨包大人喜欢。所以每个月给随手给个几十贯当玩一样。

这些都不包括逢年过节朝廷给额外赏赐以及的和包大人给的过节钱。

以上统计只说明一个问题:认个好干爹很重要。不过之是人生的成功的第一步,不过如果王旁没有现代人的智慧,以及自身的胆识,怕是连这第一步都迈不出,而是依然只是王安石的傻二儿子。

现在回到邸店刚才的对话,何里钵从暖和的被窝里跳起来,但被凉风一吹马上清醒过来,王旁就是王旁,否则自己也不会跟着这个比自己小几岁的孩子兄弟来回跑。

王旁见他蹦起来,问到:“你怎么了?”

何里钵从被子里出来,说到:“睡不着,我把炉火勾起来再添点煤炭。”本来二人都是和衣而睡,这样还觉得冷,何里钵披上披风到院子中去找煤。

这邸店和王旁陈州县城的宅院差不多,不过比那小院可简陋了许多,前院正房是个供路人或住店客人吃饭的饭店,东西耳房,东面一间做是马厩,另一间放着煤柴炭以及其他。西面的耳房是主家住。

后院有的几间房上等房就算是他们住这个了,标准间的正房。耳房里面一般都是三五人住一间的,何里钵很快速走到前院,这北风吹的身上嗖嗖的。

他随便找了个工具铲了几块煤回房间,一边勾着炉鼎炉子里的火一边说到:“你说这家的煤炭可是有趣,大小都差不多。”

王旁起身看看,确实和其他地方不同,其他地方的煤或是大小不一的煤块,或是碎煤活在一起,便于烧。唯独这家店,干脆将碎煤弄的更碎,活上水弄成个煤团团。

这穿越到宋朝的王旁忽然想起,没住楼房之前想起来小时候家中点炉子的情景,虽然这宋朝的炉子都是陶瓷的,小一点的叫陶瓷炉,大一点的叫鼎,但烧的煤都差不多。只不过没有现代人那样把没弄成蜂窝。

不过有一点王旁始终闹不明白,这古人也烧煤怎么就没有煤气中毒一说。大概也是由于门窗不严或者燃烧充分。

第二日晌午殷世杰和余大年来到店中,接王旁到他们所在的村落去看看。

晋城县地处太行山、王屋山、中条山三山的交界处,东枕太行,南临中原,西望黄河,北通幽燕。殷世杰和余大年他们就住在离县城不远的山脚下,方圆几百里,有那么七八户人家,十个不大的村落。

王旁看看周围的地形地势,基本和他想像的没什么出入,二人又将王旁何里钵接到家中,王旁吓了一跳,不大的堂屋中里里外外站是十好几个人。殷,余二人招呼王旁他们进来,跟那些人介绍就是他们说的在延州遇到的贵人。屋里人都热情的跟他两打着招呼。

散退众人,王旁问二人事情办的怎么样了,二人便办好了。说着将一张纸递给王旁,王旁看了看,心中很是吃惊,“怎么是这个数字?不会错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