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按,首先声讨一下台湾的地震,中华夏国以后要修光缆,一定不从台湾附近过!笔者写下这行字的时候,还不知道能不能把下面内容及时发表出来,寻找代发朋友,主要问题是qq也上不去。
本章将出现的另外两个龙套——雨村和鲍勃曼都是龙空网友,这里笔者开了一点儿金手指,给小说加了三个外国技师:铸炮技师、造舰技师和生产指导。一边写一边查资料的笔者只确定了一件事情:如果没有这些专业技术人才,就无法在四、五年内造出有价值的火炮和战舰,最麻烦的就是很多东西都要扯到对当时的工艺利用上,尤其是大炮和火枪。
不要说黄石现在离台湾那么远,就是他自己在台湾也做不到——工艺太多、太繁了,不是靠一个脑子能记住的。除了硫化橡胶、提炼毒品等少数化工品外,笔者暂时没有找到任何可以脱离当时技术员协助、立刻就能走的捷径。这个时代的火炮、造船的基础技术必须要这个时代的人来传授给南海军,只有在大规模生产后穿越者才能进行合理化改进。)——
天启四年九月
今天是曹寿约汪总看炮的日子,经过两个多月的努力,曹寿终于在邓肯的帮助下铸好了一批大炮。兴高采烈的曹寿领着汪总赶到储存的大炮地方,地上一列摆着七门小炮和三门大一些的炮,这些炮都是用铁铸成的。
“这几门是一磅炮,已经可以稳定生产,这是三磅炮的样品,现在看来一切也都很好,如果测炮合格,下个月也可以开始生产了。总算是功夫不负苦心人啊。”看到汪总赞叹的目光,曹寿的大嘴咧到了耳根,眼睛又眯成了一条线。
汪总走到大炮旁边伸手抚摸起炮身,冰凉的炮身打磨得非常光滑,每种炮的长短口径也都很一致,他反反复复检查过火门、外壁。“很好啊,想不到这个邓肯还真有两手,是我对蛮夷的成见太深了!”
“嗯,蛮夷也有好的嘛,再说还是小张推荐来的,”过程比预计的还要顺利,曹寿绷了两个多月的神经也一下子松弛了下来,此时正笑得虎躯乱颤:“我觉得反正那些乱七八糟的炮也没有什么用,就挑出一些回炉融了铸新炮。”
台湾到处都需要生铁,从大陆买回来的总也不够用,有的一些储备也都在汪总手里。最后曹寿一狠心就把战舰上的旧炮拆了一些下来,这可是冒了很大的风险啊,要是邓肯搞砸了,他真不知道如何交待了。
汪总心里隐约有些不以为然,没看见新炮不愿意先毁了旧炮,但是既然大炮摆在面前他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反倒称赞了一番曹寿的魄力。三磅炮的样品让他爱不释手,反反复复检查过后,又蹲下把手臂伸进炮口里去摸内膛,里面也非常光滑,比小马哥运来的火炮还好很多。
这期间曹寿调了三百兵不参加训练,而是协助邓肯铸炮。在大炮铸好前曹寿吃不好饭、睡不好觉,整天在邓肯身边转悠,有他的亲自监督,士兵当然绝无偷懒。汪总检察完毕以后表示对这些新炮非常满意,曹寿大笑不止:“老汪你看是不是可以把旧炮全部回炉铸新炮了?”
“等试炮以后再说,不过我觉得此炮甚好,应该没有问题。”汪总最后拍了三磅炮一下,回过身问曹寿:“这炮口径还小,旧炮中有一些比这炮大一些,不知道什么时候能产粗口炮呢?”
“嗯,这是三磅炮,邓肯那厮说三磅炮稳定生产几个月以后,才可以试制六磅炮,而且还要先铸短炮,然后渐渐加长炮管,等六磅长炮稳定生产以后,就是九磅炮。”曹寿摇头晃脑的流利报出一连串术语,还手舞足蹈地来加强语气:“他说大概三年内可以生产十二磅长炮,三年后可以考虑生产十八磅长炮,那炮就是朝廷最大的红夷大炮了!”
“长炮和短炮有何区别,铸造难度上差别很大么?”汪总一直全神贯注地听着曹寿的话。
“当然是炮管越长越好了,越长打得越远,”曹寿得意地扬了一下下巴,“这个老汪你就不懂了。等十八磅长炮铸造好,就是红夷大舰也不是我们的对手了。我会再督促邓肯抓紧进度,早点造出大炮。”
“不必着急,一步一步来才是正途,”汪总想了一下,对曹寿说:“那粗口旧炮也先不要动,小炮倒是可以回炉了,等我们能造粗炮再融了大口径旧炮。”
“行,一切都听你的,”曹寿摸着胡子不停地笑:“一切都按说的办。”
“这些小炮真是不错,统一铸造以后我们也可以统一弹丸和装药了。”汪总说完又回头蹲下抚摸起三磅铁炮,随着手在炮身上来回摩擦,他脸上也挂满了微笑:“此事要尽快报告大人才是。”
“好,我立刻写信给大人。”曹寿再次爆发出震耳欲聋的大笑声——
(历史的分割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