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龙道

第二十九回 明堂里面建法阵(1 / 2)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王莽笑道:“如今莽身为宰衡,新刻的大印就在腰里掖着呢,干嘛还‘真能兑现’?不是我吹,这一万间宿舍不算,另外还要搞点配套设施,像什么太学市场,运动场,图馆都要同步建设,要让优秀人才住得好、吃得好,还得有地方购物,这才体现朝廷对读人的优惠政策嘛!这可是百年大计,说实在的,大汉穷不穷?是穷,可是又不穷!从达官贵人的牙缝里随便挤点儿,就足够盖他十所八所太学了!”

“这还只是第一步,我还准备在州郡之间建立‘州立太学’,郡县之间建立更多的‘启蒙院’,形成梯形人才培养。当然,现在说这些还太早了,不过早晚有一天会实现的。”

刘秀佩服不已,激动不已:“安汉公,您的设想太伟大了!刘秀不才,愿亲自担任太学宿舍的工程总指挥和太学教习!”

王莽摆摆手道:“这事虽然重要,却还用不上颖叔这样的大才,莽另有重托,要仰仗颖叔鼎力相助呢!”说着,王莽这位宰衡太博大司马大将军,居然恭恭敬敬给刘歆行了一礼。

“折煞我也!”刘歆忙不迭的叩首还礼,感激涕零:“安汉公但有驱使,秀当不遗余力!”

王莽扶起他,笑眯眯道:“颖叔,莽打算按照周朝故事,重新修建三大建筑,明堂、辟雍、灵台……”

没等王莽说完,刘秀就蹦了起来:“英明!英明!姬周盛世,就要重现在大汉了,待刘秀谢天谢地……”

王莽拦住他:“先别谢,明堂、辟雍、灵台,都是周朝古制,早已湮灭而不可查,颖叔是我大汉第一才子,博古通今,莽愿请问其详,这三大建筑具体都是干什么用的,应当怎么建,说得越详细越好。”

刘秀当仁不让的说道:““这您算问对人了!咱先说这明堂,明者,宣明政教也,但凡有什么朝会、祭祀、庆赏、选士、养老、教学等重大典礼,都在明堂举行……”

“照这么说,明堂的作用不跟未央宫前殿差不多了吗?”王莽提出疑问。

“真让您说着了我的安汉公,据刘秀我考证,上古时代,帝王宫室简陋得很,不像咱大汉这么恢宏,未央宫、长乐宫、建章宫、甘泉宫,光是大规模的宫宇建筑群就有好几处。古时候,世风崇尚简朴,一座明堂,就解决不少问题。”

“这么一来,还用得着大兴土木再建一座明堂吗?”王莽有点犹豫,毕竟,建明堂得花不少银子呢。虽然他想建明堂,是想在里面布置一个超大型的阵法,但似乎找一座宫殿改造改造也可以。

刘秀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连忙说道:“用得着,当然用得着,这叫存古制!您不是要恢复周制吗?建明堂就是一个重要标志!”

“好一个存古制!那么明堂应当怎么建,建在什么地方!”

“地址嘛,不宜选在宫中,最好能在郊外,国都之阳的东南郊就不错,一来避免跟宫中的前殿重复。二来举办什么活动,接见外邦使者也方便。至于怎么建,应当严格依照古制,刘秀研究过,周朝的明堂,上圆下方,有八窗、四达、九室、十二重、三十六户、七十二牖,这都是有讲究的!上圆,法天;下方,法地;八亩,法八风;四达,法四时;九室,法九州;十二重,法十二月;三十六户,法三十六旬;七十二牖,法七十二候。”

王莽点点头,明知故问道:“那辟雍呢?”

刘秀一笑:“辟雍呀,倒不必太着意了,咱大汉早有了。”

“有了?在哪里?”

“安汉公,辟雍,其实就是太学。这个辟字,又可以写成壁,周朝为了给贵族子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在雍水河畔,建了这么一所国立贵族大学,一共有五座建筑,南为成均,北为上库,东为东序,西为瞽宗,中日辟雍,因为是在雍水河畔,又形如壁环,所以叫做辟雍。《礼经?王制》里说过:‘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泮宫。’所以刚才您说要建辟雍,我就想告诉您,周代的辟雍,就是咱大汉的太学。”

“幸亏有颖叔在,要不然,指不定露多大的怯呢!正好,咱们不是计划兴建太学宿舍吗,就把这两者合并,都算在辟雍工程里头。灵台你就不用说了,就是天象台,准备在西北郊择一佳址,也照着周文王那座灵台的样子盖。咱大汉的亭台楼榭虽说不少,可专门用来观测天象的这还是头一座,可得盖得象模象样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