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之事就这么决定了下来,而一想到马上就要背井离乡,千里迢迢地去到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融入一群全然陌生的人,刘秀既害怕,又兴奋。
刘良不放心刘秀独自远行,几千里长路,保不准有什么差池,于是叹道:“文叔此去,须结伴而行。只是这一时之间,到哪里找这么个人?”
刘縯道:“叔父难道忘了,有三表哥在呢。”
刘良一惊,道:“三表哥?”
刘縯口中的三表哥,姓来名歙,字君叔,乃刘縯姑母之子。
来歙和邓晨一样,也是南阳新野人氏,出身于官宦世家,其六世祖来汉,汉武帝时任光禄大夫,随楼船将军杨仆击破南越、朝鲜。父亲来仲,汉哀帝时官居谏大夫。
来歙也是一个奇人,读了十年太学,还没有毕业,有人戏称他为赖歙,赖在太学楞不肯走。好在他的家庭背景摆在那,学费不成问题,而他也不会有非急着就业不可的压力。
很多人武断地认为来歙有智力障碍,或者是一个好逸恶劳的纨绔子弟。相反,来歙素有大志,性情慷慨,和刘縯有得一比。
眼下,来歙正在新野老家探亲休假,不日便将重返太学,正好可以带刘秀同行。刘秀旅伴的问题解决了,三人都松了一口气。
且说刘秀揣着刘縯给的盘缠,在三表哥来歙的带领下,踏上了离乡之旅。一路无话,将将大半个月后,便抵达了长安,抵达了这座世界上最宏伟的都城。然而,暂时还顾不上进长安城游览参观,得先赶去太学报到。
太学,位于长安城外东南七里,最早由大儒董仲舒提议,汉武帝创立。创立之初,学生仅五十人。后来规模渐渐扩大,汉昭帝时,增至一百人,汉宣帝时,增至二百人,汉元帝时,增至一千人,汉成帝时,增至三千人。
当王莽还是宰衡的时候,对太学进行了大肆扩建,修宿舍万间,专供教师和太学生居住,太学由此迎来了史无前例的扩招高潮,注册学生一万零八百人,其规模之大,堪称空前。
太学类似于今天的大学,也分为不同的系,系下面又分为不同的专业。太学的分系原则,是根据教材的不同。太学共有六种不同的教材,即我们所熟知的六经——《易经》、《尚》、《诗》、《礼》、《春秋》、《算数》为王莽时新增,每经便是一系,每系学生也只专攻该系所对应的一经。
教师方面,太学则不同于今天的大学,太学的教师,并不分教授、副教授、讲师这么些级别,而是一律称为博士。王莽时,太学的师资力量也得到了很大的扩充,每经各设五个博士,六个系加起来,共有博士三十人。
刘秀和他长兄刘縯是同一个系,都是《尚》,专业也是一样,都是欧阳《尚》,老师也是同一个人,都是中大夫庐江许子威。
来歙帮刘秀办妥入学手续后,便匆匆告辞,将刘秀一个人扔在宿舍。刘秀知道,接下来就全靠他自己了。表哥来歙虽然和他同校,但却并不同系,来歙学的是左氏《春秋》,上课不在一起,住宿也不在一处,以太学之大,可想而知,两人平时碰面的机会并不会太多。
况且,来歙和他之间存在代沟,来歙在长安经常来往的,大都是已经成名的英雄豪杰,如隗嚣之辈。而刘秀在来歙眼中,只是一个小孩而已,不可能玩到一块去。
刘秀就此在太学中安顿了下来,直到那一天有人敲门进来!
刘秀原本以为,传说中的太学,理应藏龙卧虎,上厕所蹲自个旁边的,没准就是一位高手高手高高手,事实也是如此。
确实都很高,但都没我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