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也不想比谁迟。这一旦迟了,便有了先后之感。
王文见他们总算明白了,这才松了口气。老实说不是怕他们事后反应过来,得罪同僚,王文早自己去了。
摧摩上意。在这时代本是文官的不传之密。不见诸葛卧龙一份文官个姓都是宝书吗?
只不过他们不知道宁采臣是个穿越者,而且还是个参加不知多少后世中考、摸底考、高考的学子。
在后世,任何考生想拿高分,都要揣摩出卷者的心意,他的考点何在?
举一个简单不占字数,众人皆知的例子。
后世小学考卷有这么一题,填空,雪融化了(),答:“化成水。”满分。答:“春天来了。”零分。
这样苛刻的制度下,哪个想在学业上有所进步的学子,敢不好好揣摩出卷人的心意。
这方面不是天赋,是长达十几年的训练结果。从这方面说,古人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只要揣摩一个上意,便够了。他们的人生是幸福的。
而更多的人却根本不用去揣摩上意,人家玩的就是个姓。不然,哪儿来的魏晋名士。
相比较而言,现代人就悲惨多了。只想想那么多的考卷,每一张考卷背后的出卷人又有多少?走入大学,步入社会,又有多少上意需要揣摩?
宁采臣后世时也是递过入党申请的,只是没有通过。原因只有一个,一个短句,“国家天下事”,他写成了“家国天下事”。
一个把家放在国前面的人,还想入党?等你思想觉悟高了,再说吧!
这话扯远了,只是想给在写入党申请的同学提个醒,不要步入这前车之鉴。
三位主考没有直接奔向宁采臣的考监,而是巡视一样,不缓不慢地走着。
只是三个主考官一起巡视,这事说多诡异有多诡异。简直是刺激考生们的心脏。
一开始,徐大人还好。但是灵魂上的伤痛哪儿会那么容易好,每走一步便痛彻入骨,额上不断渗出冷汗来。
其他二人看到他的不妥,实在是想不出这是什么怪病。而且他们还不能劝徐海回家去养病。
一次监考,便是座师之名,这收到的弟子,这政治上的好处实在是太大了。单单一个,学生弹劾老师会被认为背叛,便是极大的的处。更不用说政治立场上,老师与学生的一致姓,否则同样是背叛。
一个考官之位,都会有人抢破头,更何况是三个主考之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