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卷子是做完了的,那么简单的几个字,也没有检查的必要。而且他相信自己给的答案就是后世的最佳答案。
这幅画他虽然没有见过,但是他却听过。
《深山藏古寺》,构思更是令人叫绝。画面上只见崇山峻岭,山路蜿蜒,一小僧在山下河边汲水……古寺“虚”掉了,但并不等于没有,不然小僧担水又去何处?自然是自古寺而来,再回古寺而去了。这也是实中存虚。人们可以想见古寺就藏在山的深处。
有错吗?没有。无论是道理,还是历史记载,都确实无误。那还检查什么。
可是也不能就这么闲着吧!煮煮茶,打发打发时间,也是人之常情。
不过这一切落在一开始便往那方面判断的人眼中,立即变得与众不同。
这是煮茶?真的是煮茶。
宋徽宗现在还年轻,所以他的茶艺还不是那么出名,与成功编著了《茶论》后,更加不能相提并论。
但是只要是他身边的人无不知道当今官家喜茶,为此甚至派出宦者外出学茶。现在他身边叫黄锦的太监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皇帝尚且评茶论具,群臣也就趋之若骛,一时间,王公贵族、文人雅士纷纷效仿,以烹茶品茗为时尚,而且挖空心思地弄出花样来品茶、煮茶、论茶,甚至是斗茶。
但是这一切都是为了迎合上意。不过在没有《大观茶论》,这本赵佶以帝王之尊,编著的茶经面世前。谁也不知道自己煮茶饮茶的手段是否入得了官家的手眼。
现在好了。天幸送宁采臣这士子来,熟知上意的他,一定极懂官家的饮茶之道。
所以,他们不仅忘了来意,更是极认真地看着宁采臣,以图偷师学艺。
偷师学艺?太过了吧?
过?
如果你试试领导找你喝茶,并且领导还亲自为你倒上茶水,你双手捧过,还没喝。领导便皱眉摇头的走了。
只要是有类似的经历,便能体会出他们现在的心情了。
作为士子不会喝茶,在本朝绝对是极丢人的事。对官员,则是能不能再进一步的问题了。特别是他们这类吃过官家亲手茶的。
宁采臣不想理他们,只能把极大的心力放在茶上。
他回忆着黄锦煮茶的全部过程,那种行云流水是极美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