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了,这就好比现代一个宅男,摇身一变,成了恐怖份子一样让人难以相信。
三姨太说:“可是他就是有这关系,又与钱塘有什么关系?他现在在辽国,怎么找到他,让他派来援军?莫非主上在辽国也安排了人?”
老者摇摇头说:“不是。”不等三姨太询问,就听他继续说,“但是他在钱塘有亲人。”
“你是说李捕头?”三姨太立即想起李公甫来。
老者:“不错,就是他。”
三姨太:“可是他行吗?”不是她不相信主上的分析,而是在她看来,如果宁采臣真的看重他,为什么不带他入京。
一人富贵了,亲朋投靠,在这时代是极正常的。
三姨太又哪儿知道,宁采臣一到京师,便得罪了太子。如果只是太子还没什么,但是明知道京师守不了几年,还把自己亲人往京师带。那不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而是在人家的人生十字路口上,狠狠踹上一脚,把人带进悬崖里。
这柴氏是不知道宁采臣知道未来的历史,但是在他们看来得罪了太子,又与佛门交恶,宁采臣不带亲人入京师才是正确的,所以他说:“我们已经研究过宁采臣,这人对自己的亲人极为重视。所以,你一定要想方设法让他出面。这是主上的命令。”
“是。”是命令,她就要服从。
他们这些人不仅仅是服从主上的命令,更是要报仇,向赵氏报仇。因为他们这些人都是当年柴氏旧部的遗孤,都是死于那场叛乱的忠君之人。
老者看着三姨太离开。口中喃喃自语:主公,成不成就看他可以拉出多少人来了。这外人到底是靠不住的,靠得住的,还是我们自己人啊!
宁采臣的身份,他们已经确信无疑了。这么些年来,凡是当年的忠良之后,至今没有反数的。而这方腊刚刚起事便不听话了。
老实说,他们这帮老人是不喜欢方腊的。就是起事之初,他们也是坚持宁采臣为主,只是有人提议一个在明一个在暗。再加上初起事时,他们潜伏的人帮助打开城门,确实也是无往而不利,也就不再争执下去。
可谁想到,这方腊地盘一大了,竟然不再听指挥了。
三姨太悄悄回了后衙。
杨知县不再写字,而是以酒浇愁,颓废的样子,瞬间便老头子一般。
看他这样,三姨太一脸的鄙视。心说:酒囊饭袋!总是骂别人废物,实不知你才是最大的废物!不是为了主上的事业,谁会嫁与你。
想是这样想,进了屋,她便换上笑容:“老爷,你这是怎么了?怎么又喝闷酒了?”
杨知县抬起一双醉眼:“是三姨太啊!不吃酒又如何,这反贼一到,本知县是必然人头落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