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这个契机,村民们倒是想把村子里的环境好好地整改一下,毕竟生活在舒适的氛围之中,是每个人心里都愿意的事情。
这不,村委会刚刚开完会议,村民们就自发地行动了起来,开始清理自己房前屋后的垃圾,还有那些杂草灌木。平时不注意大家都觉得村子里都挺干净的,但是如今看来,确实还是有点脏了。大家赫然发现,大量的垃圾被清扫出来,在路边堆成了一座小山。
与此同时,其他的村干也在王华国的安排下,在村子里寻找合适的地点修建公共厕所,并且给对村里的水沟之类进行相应的勘测,打算把那些臭气熏天的明沟都改成暗沟,并且进行重新的规划。
当然了,这些工程都是需要一定的时间去完成,不过呢,村民们的积极姓倒是颇高的。
抛开村民们兴致勃勃地对村里的环境进行改造,离开村委会的刘睿骑着摩托车来到了粮站。站在粮站已经有些斑驳的大铁门前面,往事一幕幕地出现在刘睿的脑海,把他带回了那个火热的年代。
小时候,刘睿也曾经跟着父母多次来到粮站卖粮食,对粮站有一种很特殊的感情。每年的夏收季节,粮站就会迎来一年之中最热闹的场面,十里八乡的村民用各种交通工具把自家的稻谷送到粮站。
以前的时候,农民除了需要给国家上交征粮之外,还要按照责任田的数量出售足够的商品粮给粮站,才算是完成一年的征购粮任务。因此,粮站的夏天不仅忙碌,而且还很火热。
每天清晨,在粮站的工作人员还没有把大铁门打开的时候,通往粮站的路上就已经是摆满了各种车子。那时候,农业机械化普及的程度并不高,拥有手扶拖拉机的农户是寥寥无几,大部分的村民使用的还是牛马车。
村民们一边安抚手下的牲畜,一边伸着脖子往前看,焦急地等待粮站开门。夏天的南方太阳就如同是碳烤火炉一般,照在人的身上几乎可以把人晒脱皮,豆大的汗珠摔落在尘土中,转眼消失不见。
至于像刘睿这样的小娃娃,还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纪,正和伙伴们追逐打闹,洒落片片笑声。这个时候,似乎因为即将到手的收入,家长们也是变得耐心十足,看着在车子缝隙来回穿行的娃娃,脸上并没有多少生气的神情。
等到粮站开放之后,大家都是忙不迭地驱赶着自家的牛马,一窝蜂地冲进了粮站,然后来到已经打开门的仓库面前,开始排队称粮。
和现在卖粮食给私人贩子相对简单的情况相比,以前交征粮是相当费劲,粮站的工作人员的检验是相当严格,甚至有点苛刻。
他们拎着一把铁钎,巡视在粮食堆里面,往装满粮食的蛇皮袋之中一捅,抽出来就能看到其中的粮食。
一般来说,收购的粮食因为需要长时间储存的关系,不仅仅需要干净饱满,还要特别干燥。按照这个标准,粮站的工作人员经常是把一些他们认为不合格的粮食让农户就地翻晒、扬尘,一直到达他们的要求为止。
被返工的农户自然是不敢有什么意见,只能是老老实实地赶着牛车到旁边的晒谷场翻晒,辛苦异常。这还罢了,若是碰上艳阳天下阵雨,那就更加是要人命,往往这个时候粮站都会出现鸡飞狗跳的场景。
当然了,一旦有人检查,自然就会有私情,那些粮站的工作人员也是看碟下菜,碰上一些家庭势力比较大的农户,他们也是不会那么严格的。
在刘睿的记忆之中,自家仰或是几个舅舅家里去卖粮食,从来不曾被刁难,往往都是一次姓就通过了。因此,每一次出售征购粮对于刘家来说,都是一趟很轻松的旅程。
完成全年征购粮任务的刘家宏心情自然高兴,从粮站的出纳那儿接过花花绿绿的票子,也会顺手递给儿子女儿几张。那个时候,刘睿最喜欢带着弟弟妹妹在粮站的大榕树下,跟那些卖冰棒的小贩买上几根雪条,坐在阴凉处美美地吸着。
那种凉滋滋的的甜蜜味道,至今仍然是让刘睿久久难忘。
不过,随着征购粮政策的取消,粮食市场的开放,粮站慢慢地就从以前炙手可热的状态变成了门可罗雀的清冷单位。没有农民来卖粮食,仓库里储存的粮食也都上缴到统一的储备粮库,粮站工人也就开始发不出工资,调离的调离,下岗的下岗。几年时间,粮站就已经只剩下了一个空壳子,原先一派繁忙的景象早已经成为了过眼云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