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6之崛起

第五百五十一章 抗战 张学良的损失(二)(4 / 6)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见贾景德脸色由红转白,甚至拿着电报的手都有些微微发抖。

宋哲武知道,这是这份电报给贾景德的震惊太大,他可不愿贾景德因为过于激动,再闹出个心脑血管疾病来,于是故意转换话题。

“煜如,叶常贵说‘在张学良帅府,获得金条80000根,每根重两斤重。’那应该是160万两啊?怎么会是256万两?是不是电文写错了?”

民国时期的度量衡,基本还是使用实行了两千多年的秦制,不过各地还有些差异。

1930年代,南京政斧为了与国际接轨,并统一中国度量衡制度,解决不同地区之间度量衡差异给经济发展带来的障碍,以促进经济发展,因此进行了度量衡改革。将“库平营造制”改革为“市制”,为与国际接轨,将“市制”与国际标准制方便换算。特将“一营造尺”改为“一市尺”,等于33.33厘米=0.3米;一公里等于二市里。“一库平斤”改为“一市斤”等于500克=0.5公斤。“一升”=一“公升”。所以,此次度量衡改革又称“一二三制”。“市制”与“库平营造制”计量接近,老百姓易于接受。而市制与公制换算简单,能为国际贸易接受。俗称“斤有所短、尺有所长”,即市斤比库平制重量小,市尺比营造制长。

不过,在重量单位上,十六两一斤的换算仍然还在并行。贾景德并不相信宋哲武这个精明富家公子会不清楚这些,也更不相信宋哲武会没见过三十二两的“大黄鱼”。

不过,兴奋的贾景德还是耐心地向宋哲武稍微解释了一番。

在给宋哲武简单普及了一下度量衡知识后,贾景德激动的心情平静了许多。

贾景德又看了一遍电报上的数字,长长地出了一口气说:“文戈,仅仅金银现款,就有7亿多,这可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我们北方发展建设委员会的财税收入,虽说现在增长很快,可是建设发展需要的资金也很大,现在又在打仗,军费支出又是一大笔。而花钱最多的,则还是灾民的安置费用。”

贾景德掰着手指给宋哲武算着帐。

“……现在在太原行署、绥远、南北蒙的灾民已经超过3000万,安置到北蒙的路费不算,仅这每人一个月的口粮最少也要两块大洋。这还是我们太原行署今年粮食大丰收,我们准备的也早,从国外进口了许多粮食,才没有造成粮食涨价过多。”

“可是马上就要进入冬季,灾民们的冬衣、住处、取暖的费用开支会更大,平均起来每人每月又要两块大洋。这样算来,每月仅灾民的费用就得一亿二。从现在到明年6月,灾民的口粮全得我们北方发展建设委员会支付,即便再节省些,每人每月平均也得三元,九个月就得九个亿以上。如果再加上安置这些灾民的建设费用,以及帮助他们进行生产自救购置农具的费用,大概就得十一个亿,如果没有这笔钱,我都愁得要跳黄河了。”

贾景德叹了口气说:“我不是个迂腐的人,这些钱里,有很大一部分并不是东北的官产,而是东北民众的私人钱款,我们拿来多少有些名不正言不顺,可是我们不拿也会被曰本人拿走,我们拿来,就当是东北的这些富人在做善事了。”

对于把东北人,主要是辽宁人的私人财产也一同拿来,宋哲武这个穿越人士心里也总觉得别扭,可是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宋哲武不愿再提及这个问题。

“煜如,按你的说法,现在这些钱还不够,还有四个亿左右的缺口。这样,回到太原后,这些钱款为了保密,还是要放到北方投资发展银行,但是要单独开列账户,对外只能说这是我的私人财产。当然,这笔钱以后是不需要还给我的。”

宋哲武思索着说:“那些珠宝首饰都要秘密送到天津、上海、广州变卖,那些古籍、字画、古董、瓷器、玉器,你和俊臣悄悄找人鉴定一下,有历史意义的、是珍品孤本的,都要保留,那是我们祖宗留下的宝贝,那是不能变卖的,其它的都拿到上海、天津、武汉、广州去卖了吧。记住,这些东西绝对不能在我们控制的地区卖出一件。”

贾景德很赞同宋哲武处理古籍、古董、字画的原则,对宋哲武的安排他是完全赞同的。

贾景德想了想说道:“我没有见过存到银行里的这些珠宝首饰,不过价值一定不菲,否则也不会放到银行的保险箱里。我估计不会低于5000万。”

“那些古籍、古董、字画、瓷器、玉器,就按文戈说的办,有些东西就是饿死也是不能卖的。东北的私人藏品估计价值不会太大,能再有一两千万顶天了。不过,从帅府中得到的张学良的私人收藏,价值绝不会小,如果卖得好,筹集一两个亿不成问题,剩下的不足还是由北方发展建设委员会来想办法解决。”

“张学良的藏品能值一两个亿!!!?”对此宋哲武感到很有些吃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