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卧龙助理

第四百三十章 伐吴之机(3 / 4)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在军事上针锋相对之时,孙权在外交尚却采取了相反的策略,派使者前往长安寻求和好。而为了在外交上麻痹吴人,汉廷遂决定与吴国重修旧好,与其煞有介事的重新划定疆界,开放边市,互派使者,礼尚往来。

汉廷的诸般示好,其实无非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而已,而这个时机并没有待很久。

在灭魏的两年之后,吴国东南发生大规模的蝗灾,遍及庐江、丹阳、吴郡、会稽等数个富庶之郡,一时之间,吴国的上下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抗灾之上。

吴国蝗灾的消息传入长安,朝廷上下顿时是人心跃动。

金銮殿上,大汉皇帝刘泰召集重臣,召开了一次曰否该趁机伐吴的大讨论。

此时的刘泰已年近十七,尽管年纪尚幼,但也已经到了亲政的岁数,糜太后遂将一部分的权力归还于刘泰,而这个关个伐吴的会议,正是刘泰亲政以来,第一次凭着自己的意愿,所召开的重大会议。

“朕听闻最近吴国发生大蝗灾,波及长江下游数郡,朕知道不少人都认为这是伐吴的好机会,朕此番召集众卿,就是想听听你们的意见。”

刘泰的口气很温和,表情也很温和,虽然是自称为“朕”,但神色语气间却并无帝王那种不怒自威的气质,与其刘备相比,当今的皇帝显然是一个偏文气一点的皇帝。

不过,在群臣之间也流传着一种对小皇帝不太尊敬的看法,那就是“文弱”。

“如今灭魏已逾两年,中原安抚已定,人人思盼国家统一,而吴国又逢大灾,上下人心惶怕,兵民饥疲,此正是天伐吴之机,臣以为陛下此时正当下令挥师南下,一举扫平逆贼,则此不世之功一成,陛下必当成为我大汉中兴之主。”

丞相诸葛亮第一个站出来,以一种不容置疑的口气,表明了自己力主伐吴的态度。

诸葛亮一表态,自方绍以下诸臣,尽皆纷纷请求皇帝下令伐吴。

朝廷上下,斗志激昂之气,对于一个君主而言,见到臣下们这般用命,理应高兴才是,但刘泰的脸上却流露着几分忧虑之色。

群臣表过态后,刘泰轻咳了一声,淡淡道:“众卿的斗志固然可嘉,只是朕以为,天下百姓饱受战火荼毒,而今好不容易北方一统,南北两国偃旗息鼓,当时时节,正当休养生息,让天下百姓享受太平之曰,如果重启战端的话,只怕天下百姓不知又有多少要家破人亡,朕实在是余心不忍。”

刘泰这一番话,倒确实是一番仁君的言论,不过却讨得大多数臣子们的不喜。

有人相升官,有人相发财,有人想名垂青史,靠的是什么?当然是战争。

一打起仗来,带兵冲锋陷城,攻城掠地的武将军自然有的是军功,坐镇后方,供给粮草,调度民夫输送后勤的文官的功军,自然也少不了。

打仗打得就是钱,粮草、衣甲哪一样不要钱,在场的大臣们,谁家不是有家族产业的大户,到时候军队买粮买衣,天价钉单一来,钱自然是哗哗的往腰包里流。

再者,一打仗,物价自然要跟着上涨,就算家里的货不卖给军队,放在本地市场上卖,那也是大赚一笔。

当然,这都是私底下的利益,明里来讲,天下一统乃是国之大计,于公于私都是不必行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