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漠北草原是拓跋鲜卑一家独大,自拓跋力微之后,拓跋部落**成三大部落联盟。表面上看三大联盟实力相差无几,但以臣看来,不出五年南部拓跋定然一统整个草原。”
“哦?爱卿细细道来。”司马遹闻言一惊,无论从哪方面来看,草原民族的**对中原王朝而言都是有利的,他当然不希望草原的统一。
“启禀陛下,中部拓跋首领拓跋禄官身体不太好,最多一两年时间就会出现问题,北部拓跋猗迤虽然身体没有问题,但能力上却没有拓跋猗卢强。”
“这么说来将来我们最大的敌手就是拓跋猗卢喽?”
“是的,当然南部拓跋也不是没有隐患,由于拓跋猗卢偏爱幼子,使得长子非常不满,将来这或许成为我朝对付南部的杀手锏!”
在处理完北方事情之后,接下来就是辽东,平州刺史、东夷校尉崔毖乃是王浚的妻舅,在王浚败亡之后,他本想接过王浚的权杖,没想到被半路杀出的慕容廆一下子戳破了他的梦想。
崔毖认为自己乃正宗汉族,意欲以此为号召招纳**汉人,割据一方,于是不顾谋士**的劝阻,游说宇文部鲜卑、段部鲜卑和高句丽三方共同进攻慕容廆。
洪武元年底,四方联兵伐慕容廆,不料被慕容廆以离间计击败。崔毖惧慕容廆起兵报复,派侄子前往慕容廆处恭贺其胜利。慕容廆于是派兵“护送”其侄回平州,告诉崔毖“降者上策,走者下策也。”
崔毖不能抵挡,率家族和亲兵数千人逃亡高句丽,其部众和地盘全部被慕容廆接收。
崔毖后人留居朝鲜,为朝鲜崔姓的始祖。
以上的事情,事务繁多,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实上,朝廷上下已经开始着手削弱慕容廆的实力。处理完这些问题,司马遹开始查看臣下们上的奏章,当初巡视关中期间他曾让下面的人上书言事,该是到了检查的时候。
对于如何处理边患,大臣的奏章递上来不少,可是能让司马遹满意的,却很有限。
一些思想守旧的世家大臣有的建议放弃“夷地夷民”,说什么“华夏人自居华夏,蛮夷人自居蛮夷”之类,这种建议不看也罢。
还有一些激进的民族主义者甚至要求“占其地而驱其民”,把少数民族赶走,这样的建议,司马遹恨不得扇逮着对方扇他几耳光,只是当初一再声言“言者无罪”,只好隐忍。
还有的建议采取高压政策,“不归王化者,尽可诛之”,这也是混账话,现在胡族数目太庞大,不是几十万,而是数百万,怎么可能杀的完?
相对有些见地的,所提也还是张宾、杜锡、江统这些人,他们借鉴当初关中的做法,主张,“分而治之”。这个法子倒是可取,其实这几年朝廷在司马遹的坚持下也在力行,不过仅靠如此,也还不够。
有两篇奏折引起了司马遹的注意。
一篇是刚刚出使漠北草原归来的裴嶷上的,建议“化蛮夷为王民”,在少数民族地区兴办教育,传授汉族的先进文化,并使少数民族的知识分子也可以参加科举,有参与国家政治的可能。
这个建议深得司马遹之心,他一直以为,古代华夏最有影响的,不是武力,而是文化,裴嶷所言,倒与司马遹的某些想法相近。
另外一篇是中书左侍郎温襜的,在他的奏疏中建议笼络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其实这一点朝廷一直都在做,比如慕容廆、拓跋猗卢等等都是朝廷重点拉拢的对象。不过温襜认为力度不够,对其中多数待遇偏低。朝廷应该将范围扩大,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将宇文部落、西羌等纳入其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