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裴嶷能写出这篇文章,司马遹没有任何意外,倒是温襜此次的表现让其刮目相看。只是后来司马遹才知道这件事他的儿子温峤出力不少,眼下温峤才十三岁,今年刚刚获取长安大学堂的入学资格,是远近闻名的天才。
司马遹在参考了各方意见之后,于洪武二年二月初三,下旨任命裴嶷为正五品下理番司员外郎,理番司直隶尚书省,虽然品级较低,却与各部并列,可以列席内阁会议,全权负责大晋对外事务。
裴嶷署理理番司后,立即根据司马遹的指示实施了一系列政策:
边疆各郡学、县学和乡学等,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与汉人子弟一视同仁,可逐级升学,直至参加科举;鼓励汉族知识分子到少数民族地区“授学”,官府予以资助、保护,提供便利;
允许各族通婚,“夷人”可以到汉区生活居住,不过由于除了少量与汉族男子通婚的少数民族女子,其他人很难在汉区获得土地耕种,所以多数人一般是在城镇从事商业活动,对于这些人,地方官府要在税收等方面予以照顾;
汉人到“夷区”,则要受到一定限制,不得强占“夷人”土地,而是限定在屯垦区,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保护汉人的人身安全;
宿卫军和禁军、府兵可招募少数民族士兵,有功者也和汉族士兵一样升迁。不过除了少数情况,一般而言,这些少数民族士兵的招募,通常并非通过当地都督府,地方政斧也不能参与,而是兵部和理番司直接派人征募,与府兵制的“义务兵役制”不同,类似于志愿兵或者说雇佣兵。
大晋这些政策很容易吸引一批在草原失意的人前来投靠,果然没过多久,就有一批混迹在云中、定襄、九原等马贼前来投诚,还有一些在争权夺利当中失败的破落不落首领也带着残部向大晋投诚。
总之这些新政策,再次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脚步,司马遹对此表示欢喜,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将所有胡人统统变成华夏人,尽最大程度弥补汉末三国以来华夏在内战中损失的人口。(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