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眼中精光一闪,凝声道:“二公子!”
曹操沉吟了一阵,目露杀气盯着贾诩喝道:“子桓怎么说也是本司空的儿子!”
贾诩缓缓摇头道:“帝皇家又岂有不争,当断不断,若主公下不了决心那么日后为祸更深!”曹操听完有些犹豫,贾诩见着却是劝道:“其实主公不必太过担心,只要四公子能顺利,那么以他的心性不会对二公子如何。相反的话,主公以为凭二公子心性,能留其他兄弟?”
听到这个,曹操不再犹豫,拍案道:“好,就依文和所言去做吧。”
“诺!”
……
这天曹操的密话,没有传出去,就连郭嘉和贾诩见过曹操之事,除了他们之外也没有人清楚。
隔了几天,曹操忽然说要前往许昌。虽然此举有些突然,但倒是没有让人太意外。毕竟许昌有天子在,曹操隔段时间去许昌一趟,亦属正常。
不过,当曹操到了许昌之后,众人终于明白他此行目的所在。却是曹操到了许昌,面见天子之后,提出废三公,而复行丞相之制。
三公也就是指司徒、司马、司空三职,此乃东汉建立之后所改之制。而丞相之制,即是秦代建立的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职,此制为西汉所沿用。
三公与丞相三职之制看上去差不多,司马管军事,亦即对应太尉;司徒掌管政事,对应丞相,司空则行驶之前御史大夫之职。
看上去只是改换了名称,实质差不多。事实上却是差天共地,这或许也是中国人特有的语言艺术吧。后世人学习汉代历史,在讲到东汉的时候都会提到一句“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这话很多人都不了解,或许只读懂了表面的意思,三公是没有实权的。字面的确没有错,然而这区区几个字,却是包含了从西汉到东汉两百多年间的权力变动问题。
西汉开始承袭秦制,这没有问题。然而当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其却是觉得丞相的权力太大,掣肘了他,特别是担任丞相的都不是自己人。故此,汉武帝便将朝廷分为内朝和外朝。外朝就是原本的制度,而内朝则设置了大司马为首,上古以为军队为天子私兵,故而内朝之首则为掌管天下军事的大司马,而且担任大司马的都是天子的家人(外戚)。
这便区分出皇家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来,这是周代以来一项极为重要的发展。因为周代的时候,天子就代表政府,而政府也指代天子,两者是不区分的。而汉武帝这么一弄,皇家与政府就区分出来,倒算是一个进步。这也使得,后来有时皇家内部出现问题,政府的运作也不会受到影响,根源就在此时。
汉武帝也是聪明人,知道平衡的道理,故此还留下了点掣肘。以前是因为丞相的权太大,才设内朝以制衡。不过汉武帝明白这一点,后面的人却不明白,特别是有霍光以大司马的身份辅政,最后归还权力这一榜样在,大汉天子就更加倚重外戚了。
及至发生王莽篡汉,虽然给予了不少警醒。不过这警醒的点不是王莽外戚的身份,而是他世家的身份。武帝以后,外朝都为世家所把持,故此当光武帝建立东汉之后,将外朝的官位改为司徒、司马、司空的三公,而后不给权力,而只倚重担任外戚的大将军。为的就是削弱世家对中央朝廷的影响力,在光武帝看来,没有世家干涉,只有外戚辅助,还是很可靠的,而榜样还是霍光。
然而古今以来又有多少个霍光,继任者没有光武帝的手段,朝政为外戚把持。而能对付外戚的就只有宦官,之所以用宦官,其实还是有宦官当贤臣的榜样,这便是后世人都耳熟能详的司马迁。
还是那问题,好的宦官不是没有,但并不代表宦官都是好的。这就使得,失去了外朝制衡的东汉朝廷,出现了外戚、宦官轮流把持中央朝政的问题。而世家则在各地发展,形成了东汉的畸形制度。
现在曹操废三公,而复设丞相,明显就是有独揽大权之意。因为东汉三公是没有实权的,而西汉的丞相则是大权在握,甚至某程度上可以代天子处理朝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