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就在几天前。
一个意外发生了。
当时上级部门鉴于气象中心在天气预测中做出的巨大贡献,主动提出对气象中心的成员进行物质上的嘉奖。
在给集体申报完奖励后。
叶笃正忽然鬼使神差的提出了一个要求:
他个人不需要任何奖励,只是希望首都够腾出一小部分104计算机的算力帮他模拟一次计算结果,整个推导过程只会改变一个参数。
上级部门经过评估后认为这个要求不算过分,便允许104机配合他做了一次模拟。
然而没想到的是……
1.14514和1.1452这两个初始参数得出的结果,相差之大如同朱时茂和陈佩斯的发量!
这个结果也惊动了首都的竺可桢先生,于是竺老换了个思路,从中间部分截取参数进行修改模拟。
这次非初始参数的修改虽然依旧在结果上有所变化,但出入程度远远没有第一次那么大。
换而言之……
叶笃正所构筑出的模型,对于初始条件极端敏感。
同时这种敏感并非完全随机,而是一种更加复杂的离散态——否则竺老的实验结果应该同样偏散才是。
想到这里。
叶笃正不由深吸一口气,对徐云说道:
“韩立同志,你对气象多普勒雷达的原理非常了解,气象数据方面的造诣也比我深。”
“所以我今天前来找你就是想请教一件事,我们的大气系统……到底是一个什么状态?”
“是极致精确,还是完全随机?亦或者是某种无限接近精确的近似?”
“……”
看着一脸疑惑的叶笃正。
徐云心中,也不由冒出了一股浓浓的意外。
如果说气象多普勒雷达是他在阻尼器那会儿就考虑到的后手。
那么叶笃正此时的情况,就完全不在他的预料范围内了,甚至可以说是远远脱离了他的掌控。
起码徐云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
叶笃正居然会越过数值天气预报,直接奔向了……
混沌系统!
没错。
混沌系统!
众所周知。
近代物理学界对于世界的认知是呈现递进态的,版本不停在优化更新。
首先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打破了小牛的绝对时空观。
接着量子力学的创立,揭示了微观粒子运动的随机和不确定性。
第三阶段便是眼下这个时期。
也就是决定论框架中的随机性研究,引出了……
混沌理论。
混沌理论最早被提出于1963年,距离现在还有一些时间。
当时气象学家爱德华·诺顿·洛伦茨建立了一个简化的气象模型,用来模拟气象情况。
这个模型一共用了12个参数,用以表征基本的气象特征,诸如气压、温度等等,比叶笃正此时用到的20个参数简易很多。
在一次的模拟过程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