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在盛唐

奋斗在盛唐 第779节(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崔耕听了这话,当时也有些傻眼。
魏州是上州,刺史秩三品,这个官职已经相当不低了。想当初,张潜临去扬州上任之前,就是做的魏州刺史。所以,崔耕必须得给人家张廷圭必要的尊重。
这两个美女倒还好说,大不了退回去。但这都生受了张廷圭好几头了,再告诉人家,自已理解错了,人家能干吗?
他咬了咬牙,涩声道:“那但不知,诸位到底要崔某人帮诸位什么忙?”
“崔相勿慌,我等所求,无非是要崔耕仗义执言而已。”
崔耕叹了口气,道:“你张刺史就是靠仗义执言起家的,你都搞不定的事儿,肯定简单不了。行了,说吧,能帮的忙本官一定帮。”
“是这么回事儿,您也知道,咱们魏州去年遭了一场大旱灾,五个月没下雨。所以,朝廷特意下旨,免了魏州两年的赋税。”
崔耕点头道:“确有此事。”
“可问题是,就在上个月,朝廷公文下来,要求……”
“等等!”崔耕纳闷道:“如果本官没记错的话,从今年开始,河北道和山东道的赋税,都交给本官支配。朝廷给你下公文干啥?”
张廷圭苦笑道:“您说的那是朝廷的正规税收,这不还有实封吗?”
所谓实封,就是高~官贵戚们的封户。比如,朝廷赐某人食实封一百户。也就是说,这一百户的赋税,不用给朝廷了,要交给那个受封的人。
魏州富庶,受了实封的高~官贵戚大都是在这划定封户。而且,不找那些穷人,专挑地方的上等富户。
粗略计算,现在朝廷的高管贵戚,得有一半在这有封户。而魏州,大概有三分之一的百姓是封户。就是崔耕自已,都有一百封户在魏州。只是他富可敌国,懒得打理罢了。
朝廷虽然划了河北道、山东道,给崔耕筹集军饷,但那些贵族的封户可不在其列。
崔耕道:“原来如此,然后呢?”
张廷圭道:“那些在魏州有封户的人,见朝廷免了赋税,心有不甘。就向朝廷提议说,不错,魏州是五个月没下雨,粮食颗粒无收。但是,桑树没受啥影响啊。不如,封户们应缴的赋税,就用蚕丝相抵吧。”
“这不混蛋吗?”崔耕骂道:“蚕丝又不是不能换粮食,他们收蚕丝做赋税,和收粮食做赋税,有什么区别?”
张廷圭猛地一拍几案,道:“谁说不是呢?若依此为例的话,陇右羊马、山南椒漆、山之铜锡铅锴、海之蜃蛤鱼盐,哪样都可以不受水旱的影响,是不是以后,所有地方都不能以受了大灾为理由免税了?简直是岂有此理。所以……”
“怎样?”
“还请崔相为了魏州父老上表,把这番道理对朝廷讲明吧。”
崔耕盯着张廷圭的眼睛,道:“张刺史啊,张刺史,夺人财路如杀人父母,你这是要本官杀朝廷一半以上高~官的父母啊,你说说……我能扛得住吗?”
第1002章 魏州三大家
张廷圭赔笑道:“其实也没那么严重,只是希望他们少收一年赋税而已。充其量……充其量这算捅了他们的父母一刀,根本就没捅死。”
崔耕翻了个白眼儿的,没好气儿地道:“没捅死……没捅死,你自个儿试试?”
“这不是在下的肩膀头太小,实在扛不住吗?”张廷圭也不着恼,继续赔笑道:“这么大的事儿,遍观天下英雄,舍崔相您其谁啊!”
“得了,英雄这俩字儿,本官实在是消受不起。”崔耕想了一下,慨然道:“唉,得了,既然你把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这事儿就交给我吧,且容本官细思之。”
说到底,朝廷要那些封户继续缴税,伤害的是百姓们的利益,跟张廷圭完全无关。
他肯为了这事儿,对崔耕伏低做小,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崔耕还真不好怎么难为他。
崔耕紧皱眉头,沉吟良久,道:“让那些高~官放弃今年的赋税,也不是不成。不过……得给人家足够的补偿。”
“补偿?怎么补偿?”
“比如说……给地怎么样?”
“地?咱们魏州人口日繁,早就授不了永业田了,哪来的地给他们啊?”
“那可不尽然,魏州没有闲地,安东都护府可有得是。”
“但问题是,安东都护府的地没人要啊……诶!”
忽然,张廷圭眼前一亮,道:“如果崔相说那里的地值钱,那里的地就肯定值钱!只要兑付过这一年去,一切都好说。”
崔耕道:“什么叫本官说那里的地值钱啊?它确就是值钱。这样吧,本官交给你个任务:将在魏州有封户的达官贵戚列出个名单来,给每人去一封信,请他们自已或者派人来魏州一趟,和本官商量一个买卖。”
“什么买卖?”
“安东都护垦殖公司。”
崔耕越想越觉得自已这个主意好,光凭自已往东北慢慢移民,速度慢不说,还会受到不少或明或暗的阻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