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的兵马调度没那么快,首先发难的,还是张说的那篇檄文。
此文一出,早有准备的永州都督张明匡,梧州都督张光印,吉州都督宋闻天,饶州刺史张笑夫,越州都督周扬帆,尽起本部兵马,围攻岭南道。
废话,必胜的仗谁不想打?必得的功劳谁不想捞?现在出兵,又不用和岭南道死磕,只要表明态度,就是大功一件。稍后,等着朝廷的大队兵马来到,就能吃的满嘴流油。
按说这个时候,崔耕最好的应对,是派出一支精锐,歼灭一支敌军,震慑其他人。
可是,崔耕眉头紧锁,思考了三天三夜,却下达了严守关隘,禁止主动出击的命令。
理由也是现成的,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朝廷有百万大军,光歼灭一些鱼腩部队有什么用?
还是留着有生力量,投入到最后的决战中。
其实这个理由,也就是个借口。崔耕还是有些妇人之仁了,他一直简直一个信念,有了自已参与的历史,总不能变得比真实历史更差吧?自已又怎么忍心,掀起大规模的内战,沾染同胞之血?
当然了,要他放弃岭南道大好的基业,就此流亡海外,他也是不肯的。
说到底,若没后世的那些知识,崔耕就是一个有些急智的普通人,既做不到如同一些“雄主”那样的杀伐决断,也做不到像岳飞、李牧那样慨然赴死。
时间一天天地过去,眨眼间,就是一个月的时间。
咚咚咚~~
这一日,岭南王府外的鸣冤鼓在次响起。
这时候还有人鸣冤?
崔耕打发小九儿去看,不过,小九儿去的快回来得更快,面色微变,道:“王爷,您还是自已去看吧,大事不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