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瘦瘦的中年人问道:“那么蔗做几何?”
刚才郑朗说过,会商议糖价,但不可能甘蔗送来,白给自己加工,肯定会计蔗价,那么新的问题来临,若自己花一缗钱买来十石,到芜湖却变成了一百文钱,岂不是亏大了?
郑朗说道:“制作成本你们也看到,除正常的黑砂糖制作外,还使用了一些配料,否则缸里不会有那么多糖渣。但成本与人工基本是固定的,蔗价却会浮动,多者价跌,少者价扬。蔗价根据你们蔗价的成本,作坊里再赚取一些损耗而定。你们给的蔗价越高,出的糖价越高。反之,给的价越低,出的价也越低。作为本人,还是希望价格稍低一些,价越低越好销售。正好,你们都在,有的所在地区正是产蔗地区,也知道蔗的价格。你们商议一下蔗价,以你们所计为标准,作坊再出糖价。这个举动也做后例,每年大家协商一下,共同议价。”
让他们自己作主蔗价?
高若讷不由狐疑起来,不怕他们说一石一缗钱?
忽然醒悟,高,实在是高!
其实什么蔗价都无所谓,十文钱一石,制出五斤糖,一斤糖收十文钱成本,往上一加,变成十二文。一百文一石,往上一回,每斤一百一十文。
区别还是有的,若是蔗差,制出糖量低,作坊赚的就会少。可敢不敢那样做,捞取了作坊一些小便宜,可配给的糖,恰是你运来甘蔗制出的糖,差蔗糖少糖份也会低,蔗糖不甜卖给谁?所以明知道越是良蔗,作坊赚的越多还偏要选良蔗。
是无解之题!
诸位商人也意会过来,那个瘦中年人喃喃道:“果然是状元之才。”
不是做生意,是在谋官,否则还有我们混的?早晚一统江湖,称霸商林!
是大家的心理作祟,只知道怎样为自己捞取好处,钻空子,却忽视了一件事,议策的简单易行!
开始商议蔗价。
有人所在的地区本身就产蔗,但蔗也有好坏,来之前有人刻意调查过,差蔗一缗钱能买到十五石以上,这个不予考虑的,好蔗价都在十一二石,四明蔗只有十石,还有运费,路上的损耗,以及江湖的风险,众人竞相购买必须使价格进一步上抬,等等,最后将价格定下来,八石蔗一缗钱。
好蔗肯定还是要亏一点的,但在大家哄抬之下,差蔗不敢用,必然会用次一点的蔗代替,更不可能全是四明蔗,也没有那么多产量。这也是一个比较公平的蔗价。
郑朗笑了笑,才将所有契股户带进作坊,有蔗价就要议售价。
好一会儿郑朗出来,道:“我们商议了一下,蔗糖可以分为雪糖、晶白、白、浅黄、中黄、深黄、浅褐、深褐八种,但考虑到细分,必然会产生纠纷,所以售价只分为三种,白、黄、褐,至于比例,虽然太平州不是产蔗良地,然而从种植时,就使用了大量饼肥,蔗种也是从四明运过来的,它的产量、甜度、出糖量比四明蔗不亚多少。”
说着一拍手,衙役又拿出来一根根甘蔗,让诸人看了看它的长度与粗度,用蔗刀削去表皮,递到大家手中,让大家尝。
这样做,会让诸人更能明白。
继续说道:“大约的出糖比不足百分之五点五,考虑到各位所提供的蔗种会有良莠不齐情况发生,本官将它定为百分之五计算。雪糖与晶白糖大约占去三成五,蔗好比重会更大,蔗差比例会更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