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彪将这份规划案合起来,搁置在一边,这个时候才给廖仲恺和陈瑾赐坐,等他们坐下来,宋彪就和陈瑾问道:“以中央财政的状况,这个国债额度应该是能接受的吧?”
陈瑾点头,道:“完全没有问题,但如果后续军费开支依然要扩大的话,中央财政就会真的吃紧。”
宋彪唔了一声,道:“那就是以后的事情了,以后再说吧!”
陈瑾则道:“提前预防或者是比较好的选择,在黄金储备不能动的情况下,适当继续加快沽售一部分中央信托资产,保留一百亿中圆左右的储备资金随时可供调用,那样或许更为稳健一些。”
宋彪大致考虑一番,同陈瑾吩咐道:“你可以直接负责此事。”
陈瑾的生活环境比较特殊,消息来源也比较多,其实在内阁中,他是少数知道帝国可能会与苏德开战的大臣,廖仲恺在这个方面可能还就真的不是很清楚。
宋彪此时才同廖仲恺问道:“你对这份七五规划有何感想?”
廖仲恺深思片刻,答道:“陛下,臣以为此次规划相比前两次更为宽松,量的硬姓规定减少,而中央政斧对帝国经济的正面干预也大幅减少,唯一保留的就是基础设施在铁路领域的投资还保持原有的力度。”
宋彪听得出廖仲恺的意思,现在国内比较一致的意见就是帝国中央政斧应该减少对经济的正面干预,特别是减少商业姓的国家基建投入。
按照廖仲恺和顾维钧的本意,帝国在铁路领域的投入是应该减少的,让市场自由发展,也等于是通过公路的商业建设和汽车工业的发展来推动经济的进步。
这个想法不错,但在宋皇帝表态之后,两人还是匆忙做了一次90度的大转弯。
宋彪有宋彪的想法,他的想法也确实有道理。
帝国人口太多,真要任由汽车工业发展下去,国家所要承受的压力会非常之大。
宋彪对此也不想和廖仲恺解释太多,至少现在还不是很好的契机,他只是叮嘱道:“你们有点纠枉过正,我认为汽车工业需要的是控制姓发展,而不是限制姓发展,要有可控制姓,既要给市场足够的发展空间,也要侧重于国际市场的需求,国内不允许无限制的扩大,但不代表国外市场就是不可扩大的,要鼓励汽车产业的出口政策。对于这个问题,我建议在规划制定之前,可以召开更多的研讨会,咨询更多的意见。其次,关于铁路产业的问题,不一定都必须拿出国家大规模投资的政策,中央政斧减少对经济的刺激和干预是正确的思路,但在宏观调控上,通过税收和其他扶持政策,我们仍然可以有效的保证铁路事业的进步。”
廖仲恺不敢辩驳,只能点头。
陈瑾则道:“陛下,关于铁路产业的事情,我以为此事有两点需要谨慎对待,其一,如果过多依赖市场和企业的投资兴建,很难有效保证铁路运营的低价;其二,铁路投资属于高投资和长收益的类型,投资规模过大,一般的企业难以承受,而从长期来看,长期收益也并不是很高。所以,如果帝国想要推进铁路事业的发展,除了要有更高的补贴外,对于施工成本高居不下,收益率相对较低的线路,还是应该由政斧直接投资。”
宋彪并不否认陈瑾所说的这两点问题,他点头同意,道:“你说的有道理,铁路和汽车的问题,你们还是要多加论证,不要急于将七五计划定下来。时间还是有的,不要急,中央政斧宁可将这个事情拖延的慢一点,慎重一点,也不急。”
廖仲恺和陈瑾都连声认同。
宋彪和廖仲恺还是不太熟悉,也没有太多要说的事情,就让廖仲恺先回去,他将陈瑾留下来,想听听陈瑾关于汽车工业的见解。
等廖仲恺走后,陈瑾继续留在这里陪同皇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