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来逛的人里,愿意在超市买东西的还都是外来的活死人,为什么?我们这里的店员官话都说得很好,比街坊小店的伙计听着要更亲切。这个模式还是有潜力,再看看,等第一波工人宿舍建好了,人来得越来越多,港口也迁过来,慢慢都会有变化。”
“港口迁过来之后,现在对我们冷淡的本地住民,生活质量会有提升吗?”刚才一直默不作声地听着众人开会的方小寿问,他是老彬山人了,在管理岗上是一直有心得的,谢双瑶从彬山去云县,他就跟随在侧,和连翘、庄素一起搭班子,后来谢双瑶去临城县,他就在云县做管理,也是弄得有声有色的,直到现在被提拔来榕城,买活军这里的吏目普遍都年轻,他们得到的机会也是真多,有一点才能的几乎都能冒头。“如果预计不能的话,那要做好分流工作,不能让他们继续占据城市的主流。”
“说不定还真不能,反而因为港口来了,物价上涨,生活比之前更拮据,尤其是那些痛失了地的地主家,世代书香,不事生产、只知吟哦,我们来了之后,还没丢了性命,至少也保存了一间屋子,估计会有点拉不下脸。”谢双瑶一想还真是,“他们应该都争取做老师,但扫盲班老师的收入不高,如果还改不了生活习惯,那半年一年下来真就很拮据了,可能连房子都保不住。”
“这部分人文化水平好歹还是优于农民的,还是要让他们见到一些好处,要么就让他们再别回来,分别融化到我们已经完全消化的村子里去,”方小寿建议,“腾笼换鸟,总之不能让一帮本地人怀着怨恨来教我们的学生,这对本地的治理很不利。”
谢双瑶承认她不如方小寿想得仔细且长远,这的确是有治理经验的细心人会留意到的点,她也觉得有点棘手——买活军从前倒不是没处理过死硬派,谢双瑶手下都沾过许多人命了。不过,那些死硬派一般都是死有余辜,除掉他们,百姓们也是人人拍手称快。
至于说那些劣迹不显,甚至原本展现出良善人家模样的地主,一个县城也供养不了多少,小地主是很好转弯的,这个不说了,中型地主一个县最多也就二三十家,大地主更是大概只有个一两家的样子。这里筛选的标准是能否完全脱离生产,以及是否一直住在县里。
小地主多数都住在村子里,壮劳力平时和佃户们一起干活不说,便是女眷,农忙也要下地帮忙,一家最多只能有一两个脱产读书的男丁,最多去省城赶考个两次,是极限了。中等地主人家,一般在地之外,还能经营个粮行什么的,家里孩子们个个都能识字,但一直举业下去的读书种子也不多,如果举业无成,要赶考十几次,那家门跌落得也很快,很快家人们在农忙的时候也要下地干活了。
大地主人家呢,就不一样了,他们不但可以供养得起几代人都不种田,而且往往还不住在县城里,要住到府城、省城里去,手里经营的生意也不止一个小粮庄小米铺了,还能捐个官身,一般家里也都有当官的亲戚,这些人在买活军的扩张中其实是受损最严重的,生意做不了了,田地也被收走了,他们对买活军完全是刻骨痛恨,而且榕城府里这里就住了很多买活军的仇人,比如许县那个阖家覆没的张地主,他们家的亲戚就住在省城里。
也因此,买活军消化其余县城都相当顺利——各阶层的人总能找到一些利益共同点,直到仇家荟萃的榕城,才感到了有点儿难啃,买活军的确和这部分人找不到什么共同的利益提升点,这批人没什么用,又仇恨他们,但偏偏还很识时务,没有办法给他们定罪送走——人数也太多了点,要都弄走,社会性影响还是比较大的。
方小寿说,“榕城都拿下来五个月了,但感觉本地居民的抵抗情绪还是有些大,赚钱的动力也还不积极。怎么说呢,哪怕是服务业的老百姓,原本不富裕的那些,对于官府也有些若即若离的味道,他们还从老主顾身上赚钱——怎么说呢,感觉他们还在老规矩之中活得很好,并没有完全融入到我们的新体系里来,而现在官府似乎也少了一个用暴力去打破老规矩的契机。”
谢双瑶的脸色也凝重了起来,她缓缓点了点头,没有说话,马脸小吴轻声说,“榕城没有过过兵……如果溃兵先抢掠一番,我们再进城,效果会……”
谢双瑶立刻就瞪了她一眼,小吴也不说话了,屋内凡是买活军出身的吏目都噤若寒蝉——其实从前那些将领们,城破后纵兵大掠,除了满足士兵之外,也有彻底破坏旧秩序的缘故,试想如果今天林、叶、沈、严几家人都死伤殆尽,买活军再杀了架势人家,这些最敌视买活军的阶层折损得差不多了,也没人花老底养着那些贩夫走卒,榕城府的民风说不定又是另一番模样,甚至可能远比现在归心。这里面的道理,接触实务多几年都能明白,只是也知道谢六姐极其反感这种做法,因此除了深受宠信的小吴之外,没有人敢于说出口。
虽然这些吏目很多都是从小就来了彬山,按说对于外面的世界应该相当陌生,更适应于谢双瑶一直以来的那一套,但即便如此,有时候谢双瑶也会诧异于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这她还怪不了别人——虽说不称帝,但是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这个道理在这里是适用的。谢双瑶一直没有拿出成体系的政治教育,这些空白的部分你很难怪吏目们不去吸收世间本来就有的常识做补充,比如说:纵兵杀人很正常,一方唱红脸,一方唱白脸也很正常。
正常吗?或许吧,好处呢?或许也是有的,谢双瑶不会用道德来规范治理,而是从效益来分析。“我已经说过很多次了,纵兵大掠也好,有意放纵敌方溃兵劫掠城池也好,看似收效很好,借刀杀人,但其实支出的都是我们自己的成本——无形的,最宝贵的信誉成本!士兵们也不傻,你的用意他们能不明白?那他们还会相信我说的话吗?为了和平而战?没有崇高的理想,他们怎么做到秋毫无犯,军民鱼水?免费的东西真就是最贵的——哎!”
谢双瑶承认治理上是遇到了困难,尤其是榕城府这里,想要名正言顺的解决掉这些‘遗老遗少’其实并不简单,但这并不是偷懒的理由,她说,“这件事我知道了,小寿,其实你还是少了点格局,胸襟要开阔,这批人既然难以消化,对我们来说又没什么价值,为什么不把他们送走?”
她示意马脸小吴记下来,“今天通信的时候记得问一下,谈判进展到哪一步了,有没有说过赎人的事情?作为达成合约的优惠,我们这可以免费放走一些活死人,比如说三坊七巷那些朱紫人家,还有一些想要脱离此地的书香门第,他们的男丁,想走都可以走!只让他们带走该带走的钱就行了。”
“女眷呢?”马脸小吴问,大家当然早想到了答案——女眷自然是都要留下来,买活军招纳女性实在已经到了无所不用之其极的程度。
“女眷做下筛选,有自立能力的得留下,实在没价值的,如果本人意愿很强烈,让她跟着走吧。”谢双瑶挥了挥手,有些自嘲地道,“现在家大业大,也开始挑剔起来了。”
“早该如此了。”马脸小吴倒蛮高兴的,“也不是人人都配做活死人的,有些人——实在是无用得很!”
她是很敢说话的,谢双瑶看了看她,又看看方小寿,方小寿则一幅‘六姐妙计安天下’,显出了佩服的样子,眼珠子转来转去,似乎已经在琢磨起该如何让死硬派只带走该带走的钱。
谢双瑶觉得他的表情有点假,说不定方小寿心里也还是暗暗向往那种更解气的做法——方小寿是放牛娃出身,亲眼看到自己的伯父被地主家的少爷鞭打致死,他虽然藏的好,但对大多数地主打心眼里说没什么好感。买活军的士兵们,杀穷苦人当然是不好的,但纵兵大掠在方小寿看来,完全可以只杀有钱人——有钱人难道不都该杀吗?
谢双瑶不由得扶了扶额头,她越来越迫切地感到对政治教材的需要,队伍越来越大,也就越来越难带,统一思想的难度甚至比统一国度还更高。
而且更可怕的是,从阿霞等人的表现来看,推行迷信恐怕是要比推行政治教育简单得多得多……还好事前话已经放出去了,不然恐怕真受不住神化自己的诱惑,虽说免费的东西最贵,但免费的东西也真香啊……
不能再拖了!
把思绪暂且收了回来,谢双瑶结束了今天的会议,也打消了去泉州继续巡视的念头:泉州自然也有泉州的问题,但那相对来说都是小事了,她终于下定决心,要返回云县,赶在谈判结束以前,领着徐子先,把买活军的政治教材给肝出来。
第228章 从来未有的新戏(上)
“呼、呼、嘶、嘶……”
十一月底, 云县的天气和许县、临县等相比还不算太冷,吴兴那边今年竟下了雪,不穿厚棉袄是很难过冬的,很多百姓都买了棉絮来, 自个儿拆了棉袄往里填补, 而云县这里, 因为靠海的缘故, 一件薄夹袄也还算凑合, 若是早起锻炼的人, 更是穿一件厚实的圆领衫也足够了。卓珂月平稳着自己的呼吸, 脚下速度却不可避免逐渐慢了下来,从刚开始勉强能跟上前头晨跑兵丁的脚步,此时也落到了大部队之中,并不断被大部队超过,不过还好,他脚步呼吸都没乱, 还能稳住在大部队后半段。
对卓珂月来说,这已经是颇为可喜的进步了,他来买活军这里大概是三个月左右,动念开始晨跑,还是因为张宗子的鼓励, 张宗子在信中说,他一直保持着晨泳的习惯,水性已经相当精熟了,身体也自感健壮了不少, 思维更活泼, 耐力也比以前更强, 气韵亦更为悠长,鼓励卓珂月也量力而为,坚持运动,如此才能保持创作的体力。
卓珂月自小身体是有些虚的,本来按照医生的叮嘱,常年茹素,荤腥甜腻之物,不过是稍微沾染一点,便觉得肠胃不适。平时若是连续走了几里路,有时甚至觉得眼前发黑,要出虚汗。他这样的身子,连功名都考得勉强,这几年身体不养好,恐怕秋闱都是不敢去考的,就怕病在了考场之中。
因要科考,家人本也四处搜求养生方子,只成效都不太好,来了买活军这里之后,卓珂月受到此处风气感染,开始适当吃鸡蛋,又开始吃米饭,不再啜粥饮药,甚至还到云县附近的养牛场去,买了黄牛奶来,按照买活军在报纸上说的养生方法,自己做酪乳吃——买活军叫作酸奶的东西,说是大多数华夏国人,喝牛奶都会拉肚子,但做成酸奶,便没有这个毛病,肉、蛋、奶都非常的养人。但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吃蛋奶比吃肉好云云。
因为有保质期的关系,买活军这里,也只是到了秋天、冬天,偶尔村民会出售牛奶,价格并不低,卓珂月来得也巧,天气恰好冷下来了,买了牛奶来吃了一个多月,果然觉得元气壮实了许多,身上都有了肉,文思也的确更敏捷了。说起体力,从一开始缀着大部队的尾巴,半跑半走,到现在居然也可以发力在最开始跟着兵丁们跑上一会,再慢慢地被超过,落到大部队的尾部。而且从一开始的呼吸紊乱、疲倦不堪,到现在可以跟完半程五里路,也只是微喘,仿佛身体活动开了一般,浑身发热,甚至逐渐有一种上瘾的感觉。
果然是要健壮体魄,才能丰富精神!
跑完两圈之后,卓珂月神清气爽,回到住处打了热水来擦身,一边擦一边舒坦,仿佛精神健旺,足以应对一天的工作。他拧了热毛巾来擦头,又不免感慨这毛巾吸水的丰富、拧水的便捷,如男子这般,留着寸头,运动完之后,用含水的毛巾先来回擦两下子,再过一道水,拧干了再擦擦头,便觉得汗气也被擦走了不少,可以支撑一天的劳动,到晚上再去澡堂痛快一洗了。
怪道买活军这里都是留短发,甚至很多女娘都留青头的,若是长发,运动后可怎么整?光是洗完了在澡堂子晾头发的时间都比别人要多。卓珂月剪发时还有点舍不得,开始锻炼后不久,就去主动剃了青头,反正将来若是回去,那便留一段时间头发,再买个义髻便完事了,再是方便不过,而留着头发不方便的可是每天的洗濯——喜欢留长发的人一定都不怎么讲卫生,不是每天洗澡。
这样的想法,当然是有失偏颇的,但在买活军这里相当的流行,而且自从这样的说法传开了之后,市面上的留长发的人便更少了,便连学校里的老师们也都争先恐后地剃了青头,而那些本来就是青头的女娘们,走路时鼻子便翘得相当高了——要不是谢六姐也没留寸头,而是肩上的短发,她们的鼻子怕不是要翘到天上去?
云县这里的百姓们,时常还是可以见到谢六姐的,她总是跑在人群前面,而且只要人在云县,早上必定要起来晨练,若不是晨跑,便是做所谓的‘深蹲’、‘举重’,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受到她的影响,云县这里的女娘都似乎长得比外头高,卓珂月一来便注意到了这点,甚至他本人在云县这里住了几个月,似乎也长高了。
此处的人口而且以高为美,哪怕是吏目家庭,女娘也都个顶个的壮实——尤其是吏目家庭,便更注意着一点了,那些原本也是书香传家的小地主们,自从家里有人考上了吏目之后,就开始玩命地迎合买活军的审美,那些原本削肩含胸的女孩儿们,又被家里人逼迫着去锻炼,强着让她们吃蛋吃肉,仿佛不如此,无法展现出自己对谢六姐的拥戴,私下说不定还会被扣政审分。
卓珂月的家庭远在武林,对于这种潮流的变化,还是能以事不关己的超然态度客观看待,他觉得这种迎合,实际上是恐惧的显现,买活军根植农事、工业,对地主的态度极为冷淡排斥,这些小地主想要在买活军治下找到从前那种出人头地的良好感觉,只能依靠对审美的完全迎合,以此获得融入感,甚至是有点找靠山的感觉——若是议论起对谢六姐的忠心时,他们因此便有话说了,‘我们女儿都是这个样子了,我们对六姐还不忠心?’
以他自己来讲,卓珂月是已经定亲了的,对于买活军的女娘如何,他没有丝毫的意见,反正他的妻子绝不会比他高,卓珂月倒也带信回去,叫她放脚,并和父母写信说了放脚的事情,请父母安排家中的女眷并未婚妻过来量足做鞋。这种审美的潮流对他的影响主要在工作方面,他和张宗子合写的新戏中,女主角便设置为这么一个又高又壮的短发女娘,身份居然也跳脱了传统的大家小姐、青楼唱伎,而是一个农妇,这是以前卓珂月完全无法想象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