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买活 第110节(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游回来了?”
卓珂月洗完脸,从房间里出去,恰好便见到好友从屋外进来,大毛巾包着头脸,面色红润,这一看便是冬泳回来了,张宗子二十多岁,来了买活军这里倒是没有长高,但身形、气质上也有极大的变化,他到买活军这里将一年,人黑了不少,不再是从前那温润如玉的白面书生模样,身形壮实了——按张宗子自己说的,自从开始游泳,食量也变大了,且又常做一些所谓‘无氧运动’,捶打身子,习练拳脚,身板儿壮实是理所当然。这样的锻炼也很有用,他平时要去四处采风,不论是骑马骑驴还是蹬自行车,出行在外总要有把子力气在身上才好。
“你也好了?”张宗子上岸便要擦身穿衣,回来用热水洗洗脸就好了,为了冬泳的习惯,他到了冬天会把头发剃光,这样光头上岸随便擦擦就干了,帽子一戴,立刻暖起来,减少了感冒的风险。此时回来后摘了帽子,又用热水拧毛巾擦了擦头,等水汽散去,便戴起帻巾来。“吃早饭去?”
“好哇,今天吃什么?”
“猪油拌粉怎么样?加两个蛋!”
晨练时自然是空腹的,此时一番收拾,两个大小伙子早已饥肠辘辘——卓珂月是被张宗子找来的,来了以后理直气壮自然就住在张家,张宗子一个人住两层小楼,地方宽绰得很,不但可以住卓珂月,他家那些亲戚来了也都有住处。“快走,被你说得肚子咕咕叫!”
两个形象和敏朝书生已经渐行渐远的才子便快步走出院子,行出了巷子,转过去不多远,一户人家院门口便是一家米粉摊子:若是要在这里吃,院子里摆了桌子,不在道边,尘土少,干干净净。若是要带走,那就自己拿了瓦罐来,几份都能打得回家。米粉摊子边上还有油条、豆浆摊子,便没有米粉摊的地利了,原是这家的老太太自己做的,因此可以在院子里摆桌子。
“杜姆姆,来两碗猪油拌粉,各加两个荷包蛋切段!多加些咸菜!”
这时候恰是饭点,院子里早坐满了人,张宗子便大声地招呼起来,拿了手里的两个瓦罐过去,卓珂月拿了马口铁饭筒去打了两碗豆浆,拌粉一碗两文,荷包蛋一文一个,四十刚出头的杜姆姆身量很矮,一米五不到,手脚却很麻利,抓了两抓米粉,放到竹做的大漏勺里去入锅,马口铁做的薄片勺舀了一块拇指大小的猪油放在碗里,瓷调羹不断地往碗里泼酱油、榨菜碎、虾米干,因为是老客,知道他们的口味,也各自加了一点醋。
荷包蛋是早做好了的,泡在卤汁里,长筷子夹出两个来,剪刀剪成长条铺在碗底,漏勺一提,在锅边上磕了两下滤水,米粉倒入碗中,蒸腾的白雾中满满当当的一碗猪油拌粉便做好了,这才分别倒入瓦罐里——虽然是外带,也要在碗里过一遍,示意没有偷工减料。
两个瓦罐放到篮子里,卓珂月拿着豆浆筒回来了,两个人打道回府,张宗子把瓦罐往餐桌上一搁,回头又去找郝君书瓷瓶——两人早饭钱这样是各五文,若是在杜姆姆的摊子上要加辣椒酱,额外还要再多一文一碗,给的份量还不如自家挖的,想搁多少搁多少,张宗子自从做采风使以来,日子越过越实惠,一二百两银子,从前压根不看在眼里,现在虽仍大方,但却也是一文钱的账也要算个清楚才舒服。
两个年轻人都能吃一点辣,那红油倒在粉上,拿筷子一拌,白生生的粉立刻染成了深褐色,又泛了一点辣椒酱的红,猪油的香气完全散发出来,那一小块猪油全化完了,化作粉身上油润润的反光,还有窜入鼻中的异香,深褐色的榨菜碎夹着剪成一段一段,红红白白的荷包蛋,两个人二话不说,都先夹起一大筷子,塞进嘴里,只觉得在嘴里一晃便滑进喉咙里,如此连吃了两筷子,方才有闲心来品鉴味道,卓珂月道,“买活军处的米,口味不太好,米粉的滋味倒是差不多。”
张宗子笑道,“凡是打了粉来做米粉、土豆粉、红薯粉的粮食,品质都不用太好,你没吃过土豆粉,那也好吃的,我在鸡笼岛时吃过几次,白生生的,又软又滑,偏偏很有嚼劲,久煮不烂,和这个比又是不同的风味了。”
“宗子,你现在是满嘴都谈生产,谈农事,再和从前不一样了。”卓珂月也笑了起来,不无打趣地说道,“你这是‘买’化得厉害。”
“我还嫌你‘买’化的速度不够哩!”张宗子便瞪大眼,有些着急地分辩了起来,他虽然晒黑了,但睁着圆眼时还是有些天真的样子。“我们写的新戏,总觉得味儿不对,唉!这戏的框架立意若打不好,恐怕是不能让六姐满意,又要被沈家人给比下去了——若是他们后发先至,我们之江人的面子往哪里搁呢?”
这说的是报社沈编辑一家亲眷,张宗子在鸡笼岛接受了谢六姐‘写一些适合活死人的新戏’这个任务之后,便写信把卓珂月找来了,但因为他之前一直在鸡笼岛,不便构思,回到云县一看,沈编辑家人来了一大队,帮她赚足了政审分不说,他们竟也自发成立了一个戏曲社,正在埋头写新戏呢!
虽然并非官方示意,起步也比张宗子、卓珂月要晚,但胜在人多,而且他们也有通天的门路——又还有女娘在写,这肯定是投合六姐胃口的,而且速度还快,张宗子上次去刺探沈编辑,沈编辑说起,大概已经是快完稿了,正在找戏班子。而这就让张、卓组合在进度上大为落后了,怎能让他们不着急呢?
吴江沈家、叶家,都是世代书香的名门,在戏曲上名声更盛,说到写戏,张宗子和卓珂月在名声上真不占什么优势。卓珂月虽然也是仁和卓氏的名门,但卓家在他以前,也没有什么有名的戏曲大家。而沈编辑之父便是吴江戏曲宗主,论江湖地位岂是一般人能比?张宗子这里,只占了一个优势,那就是他本人身处周报‘体制’内,有采风使这个职务在,素材的来源是要比沈家更广泛,不过也因为素材太多,光是故事框架就卡了一个多月,迟迟未能定稿。
一开始,卓珂月想的是写一个常见的战乱重逢的本子,认为这在买活军处是非常有市场的,应当能受到百姓们的欢迎,因为此地的确饱经战乱,却被张宗子否决:“这里上次遭兵灾都是二十年前了,买活军出兵动静一向不大,而且也不掳掠百姓,哪来的战乱?再说,因战乱而分离,军队岂不是成了奸恶?有你这样的吗,受六姐的吩咐写戏,把她的兵写成奸角?”
啊……卓珂月在买活军这里毕竟时日尚短,很多事上思维方式还是转变不过来,闻言也是一阵尴尬,又矫枉过正,提出不如改编《我在买活军做水兵》,张宗子也不同意:“这个对舞台要求高,六姐希望能找那种田间地头也能演的,就社戏那种,不需要太多的行头,而且剧情要让村里人也感兴趣,村里人又没当过水兵。”
卓珂月倒觉得村人即便没当过兵,对水兵的生活也一定是好奇的,不过对道具的限制,的确让水兵戏受了影响,本来的框架这就又废了,如此已经浪费了好几个故事。现在新故事只确定了人物身份,要是个农妇出身的女娘,又高又壮,到底是什么样的职业,有什么样的故事,都还没想好,更还有一点明显的劣势,那便是卓珂月在音律上虽有天分,但并不自信能和沈君庸这样的韵律大家比较。
“如今沈家的戏曲社,南音素来是强项,北曲也有沈君庸这个兼两家之长的大家,到时候新戏出来,即便我们的立意更好,光听唱腔也是不如他们的。”
今日张宗子不出门采风,卓珂月也要下午才上班,因为要写戏的缘故,他这阵子不上学了,吃完了拌粉,一边喝豆浆,他一边就和张宗子分析道,“还是要先刺探清楚,到底他们是南音还是北曲,若是写北杂剧,那我们就写南曲,他们若写南曲,那我们就写北杂剧——怕就怕他们写南杂剧,那我们就真没什么路走,恐怕是要输了这第一筹了。”
卓珂月虽年少自负,但不至于自欺欺人,晓得论音律是不如沈君庸的,说到这里,也不由叹道,“唯一能胜过的,便只有故事,就这还要抓紧,我听君庸兄说,叶仲韶已给冯老龙写信了,他若一来,故事上我们还有什么路走?冯老龙的传奇故事是不消说的了!”
说来说去,张宗子和卓珂月,不但年纪较轻,积攒不足,而且人数也少,不像是沈家一大帮亲戚互帮互助,卓珂月也不由催促张宗子,“平子、介子等人,何时能来?便不能一起写戏,摇舌鼓吹也可壮些声势,我这里也要给本家写信了,如没有帮手,我等几乎必输无疑!”
说到拉人,张宗子原本是一脑门晦气,他为了此事,不惜拉下面子哀求沈编辑传授心得,可是沈曼君的办法他用不上——张家对他在云县的行踪一清二楚,不过今日说起来他很轻松,“快了快了,上回信来,说十月里就安排动身,非但兄弟们来,连姐妹侄女们都来一批,应该直接到榕城定居上课,房子都买好了!我们估计过段时间也会跟着船队一起迁移到榕城去。”
一方势力起家之初,肯定伴随着不断的迁徙,云县这里的地盘有限,盛放不下,也是大家的共识了。卓珂月点点头不以为意,这才有了一丝欢喜,“第一本戏是赶不上了,如此还能赶一赶第二本戏,或许能和沈家人比比。”
“第一本戏也未必就不能比了。”张宗子把杯子里又香又甜的豆浆喝完了,这才慢悠悠地说道,“珂月,我这几日一直在想一件事——音律格调不如,要不然,索性就抛却了,全不要……我们写一出无格律的戏,你说怎么样?”
卓珂月疑惑道,“你是说,如临川派一般,以意趣神色为主,四者到时,或有丽词俊语可用?”
“不不,便是连音律都不要了!”张宗子摇了摇手,边想边说,“不唱了——至少是不以唱为主了,都是宾白……就仿若说白话一般,来讲一个故事……就叫它白话剧,你道如何?”
第229章 从来未有的新戏(下)
要说起杂剧和南曲的区别, 这不是三言两语可以道尽的,不过虽然杂剧也叫北剧, 如今南人也多有做杂剧者,这里面的区别之处原本有许多,最主要的一点是唱腔、曲调、乐器的不同,如南调多是乡曲,而且因为常在村镇传唱,讲究的是错用乡音,有些乡镇戏班子, 会把曲本子用本地的方言重新改一些押韵的词句, 以此来取悦那些不懂官话的观众, 而北腔取材也多来自北地的民歌, 风格相对更加雄健, 不如南调婉转多变。
这种音乐风格的不同, 又延伸出了格式的不同, 杂剧往往是一本四折, 如《西厢记》那样五本二十折的巨著相当的少,而南曲是用‘出’来计算,一出一出, 随作家的安排而定。数百年前, 杂剧还只有旦角、末角开口唱,其余人一概不唱,只做宾白,不过如今的南杂剧也没有这个讲究了,许多杂剧也有男女轮唱, 配角合唱, 曲调上, 也兼用南北曲调,不再执着于南戏只用锣鼓伴奏,也是引入了杂剧的弦乐伴奏。更有甚者,如临川派的《牡丹亭》,格式、曲调均灵活多变,南北兼用,一俟上演立刻风靡大江南北,是此时非常流行的一种流派。
而以沈家为首的吴江戏曲,则是严格应用格律,音调中的起承转合,该用几个字便用几个字,该用什么韵便用什么韵,格式工整别有美感,南边的戏班也有许多推崇吴江戏的,二者并称一时,不过,就题材上来说,南戏的题材还是局限于情情爱爱的多些,许多都是说少年男女的婚姻之事,所以卓珂月受到这股风气的影响,一开始就想写一段破镜重圆的戏码,根源实在于此。
张宗子挑了个农妇做主角,卓珂月的压力本来就比较大了,以他的阅历,实在想不出有什么风月故事合适这样一个农妇,而若是安排别的题材,道理来讲,就应该用北曲,因北曲中有许多曲调雄健厚浑,适合做公案剧、军旅剧和宫廷政治剧的配乐,南曲则多缠绵悱恻,气质上和这个农妇不太合适——只卓珂月对北曲研究并不深刻,他的信心是很低弱的,归根到底,他还是更习惯于写小女儿家你侬我侬的心思,说是淫词艳曲不合适,用张宗子转述谢六姐的说法,“这些鸳鸯蝴蝶的东西,和百姓的生活很远,不是我要的那种。”
“六姐要的是什么呢?第一,她要好懂的,第二,她要贴近百姓生活的,最好还能起到一点教化作用,譬如说让女子读书之类的,第三,她要好演的,对戏班没有太多的要求。”
张宗子也不是完全自己萌发出‘白话剧’的想头,也是从谢六姐的谈话中得到的概念,“六姐说,仙界有一种剧,便是从头到尾没有人唱,大家都是在宾白,讲一个故事——有些甚至连一桌二椅都不需要,完全是空手来演。她问我能不能写这样的剧出来,我说那恐怕不行,只说不唱,那不成评话、弹词了么,有什么区别?她说那就算了,先写能写的。”
“只我这一阵子想着,却觉得她的想头是有理的——六姐是想着以后要搞乡镇巡回剧团,这是她和我亲口说的词儿,既然是乡镇,且又巡回,你可想到,其中到底需要多少戏班了?你我都知道,如今的新本子,多是仕宦人家自己养的小戏班儿排练,那些乡下的戏班,一辈子只唱十本戏的情况太常见。为何?便是因为新曲难练,新调难唱,观众也未必欢喜。”
“便是老戏班子,也是这般作难,我们这里新拉起来的那么多戏班子,让他们去学什么三弦五乐,拉长了声音吊嗓子念宾白,能办到吗?恐怕是办不到!”
张宗子说得兴奋,不由得站起来挥舞着双手,斩钉截铁地道,“这种乡村剧,便连宾白都不要有,就完全是白嗓子、白话!曲子虽然写出来,但只做配乐,戏班子能奏,那便奏,若是不能奏那就不要奏了,总之一切以方便为主,如何能让乡村剧好演、好看,便用本地的土话来说也不妨事,那便如何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