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买活 第238节(1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第469章 跟随者策略(务虚内容多)
如果因为一个王朝在终末期表现出的颟顸与迟钝, 便推断王朝中所有官僚都是样板式的食古不化,这肯定是一种错误的刻板印象,政治这东西, 三昧就在于此,哪怕是最古板的西林党人, 他表现出的对买活军的排斥, 也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表态, 政治上需要他反对谁, 那么在学术上他也就跟着反对谁。
但事实上, 如果一个人真的不懂得看到竞争者的优点,并且设法加以学习的话,首先他就很难在宦海中拥有一定的影响力,毕竟恣睢如张天如, 都要另辟蹊径, 以图在更年轻的时候掌握权势,可见敏朝官僚、厂卫、内宦这三大参政群体中, 除了内宦有时因皇帝个人喜好原因, 素质太差之外, 其余两个系统的上位者都绝非故步自封之辈, 如果因为他们对于买活军的崛起, 只是表面上不屑、驳斥的态度,那就真是大错特错了。
就好比说袁礼卿吧, 他从登莱巡抚位置上去任,便是因为他主张对买强硬, 留有提防余地,限制东江、宁锦守将和买活军的往来,但要以为他对买活军的一切都深恶痛绝, 这就大错特错了,袁礼卿的表态在政治上是无懈可击的,也是必然之举,因为袁礼卿和孙稚绳是一条线上的人,袁的态度便代表了孙的态度,而这种事,上峰不划清界限,下属那就是敢带头献城的,为了大局稳定,孙稚绳必须慎重表态——宁锦防线也需要红衣小炮的支援啊,那么,就由对买活军的需求较低的登莱巡抚袁礼卿出面开腔,亮明自己的态度,这是最好的做法。
对于要颠覆敏朝衙门的政权,尽量地领受贪图其好处,发展自身,同时尽可能戒备对方,这也是孙、袁乃至田任丘等人无形的默契,如果有人会愤愤然地感到‘看不起买活军有种别用买活军的支援’,那么这种人无疑是毫不了解政治的,也并不适合接触政治。在政治上,这是敏朝对买地最佳的应对之策,或者,用买活军自己的话,也可以叫做最优解。
而在防备买活军的同时,厂卫同时还在买地大量收集信息,购买书籍,他们一开始收集的信息,还是以军事调动为主,但近年来逐渐调整方向,改为收集买地的物价、民情,甚至是重金收买统计局的吏目,想要翻抄统计局的文件,送回京城。
至于派出本地的好青年去学理科,去专门学校上课,日后回流来主持特科教学等等,这甚至是属于一种阳谋了:翻抄文件,这个买活军自然是一直在严查并且制止的,但外地人才来考学,即便知道有回流的可能,买活军也并不在乎,属于一种半放任的状态,只要政审能通过,不是一看就是探子的程度,该有的待遇也不会少了,甚至外地人才倘若要考吏目,其出身也只是会被纳入打分,而不是一概严词拒绝了事。
买地的这种策略,客观上是因为地盘太小,外来人才如果一律予以拒绝,或者严格审查,工作量实在太大,也阻碍他们招引人才,也有对自身的自信:买地的日子要比敏朝好过,他们认为大部分人才还是会留在买地——这个想法,其实也不能说有错,尤其是女间,基本就是泥牛入海,去一个折一个,但,不管男女间也好,他们虽然更愿意留在买地生活,但却也不反感把一些无关紧要的,自己日常生活中就能接触到的消息,送回敏朝,换上一些钱财来花花啊。
从结果来看,往买地派线人,居然成为了对双方都有利的行为,买活军得到了不少能办事的人才——但反正他们那里总也会有人才浮现的,而厂卫也得到了源源不绝的情报,除了这些民情线报之外,还有一些市面上比较少见,不太容易买得到的书籍,这些书籍,运回京城之后,翻印、抄写,送诸大臣家观看,而尽管厂卫、西林之间屡屡摩擦,但西林党人也从不曾拒绝厂卫送来的书籍抄本。
甚至于,他们中有许多还会私下讨论阅读买地书籍的心得:以他们的年纪,自学理科,不是人人都有这个本事能学出名堂来的,但买活军处的一些管理学书籍,却和政治课本一样广泛地受到欢迎,普遍认为其中蕴含的智慧不可小视,很多驭人的思想,是立刻可以转化为现成的养分,供他们吸收的。
孙稚绳自己,对于买活军的新思想,便很是欢迎,抱持的是取其精华、扬其糟粕的想法:只要能保持儒学取士的传统,那么,不论是开特科,还是遍阅买书,引入买活军的先进技术工艺,都并无不妥。他和袁礼卿也多次通信讨论谢大郎编撰的《管理学入门》,又有《博弈论》等偏门书籍,不过,到底身在边关,消息不算太过灵通,对于袁礼卿所说的‘虹吸现象’这两个新词,还是不知其所以然,便忙请教道,“不知何解,望礼卿教我。”
袁礼卿叹道,“这是信王回信时提到的两个词,说是内部讨论会上,听到买地一个高官的比喻,所谓虹吸,是物理课中的一个现象,在气象之中,所谓龙吸水、龙卷风者便是……”
稍微介绍了一下虹吸现象的原理,孙稚绳已经明白过来了,叹道,“果然形象,这虹吸现象在经济之中,指的就是买地那里荟萃华夏精华,各地的钱财、人力、方物,都往买地流动的现象吧?”
袁礼卿道,“正是如此,所谓人往高处走,其实也是一个道理,事实上,买地如今已经对我敏朝疆域形成了强烈的虹吸,就以煤而言,京西就有大片煤矿,但京城用煤却还要从买地来买蜂窝煤,不能不说是一种滑稽,这就是买地以自己的先进技术为凭,将各地的煤矿吸取到自己那里去,又产出上好的蜂窝煤来,回销各地,赚取利润——这叫剪刀差,这是上回信中我也提过的新词儿。”
“明白了虹吸的道理,便知道长久以来,绥靖派‘观其自败’的说法,无非掩耳盗铃而已。”袁礼卿的表情也有些慎重,“所谓观其自败,无非是认为华夏土地广袤,能在一地行得通的体制,在各地未必都能行得通,且随着各地贸易往来,就像是一杯水中滴入一滴墨水,墨水自然冲淡,终究是疥癣之疾,无关紧要,自古以来各处边患莫不如此。
但在虹吸效应之下,龙卷风越来越大,却是足以将周围地域不断卷入同化,便如同江阴的丰饶县,买活军竟未介入,全是当地人一呼百应,二三日内便将本地衙门接管,丝毫阻力未有,众贼更是谨守法度,绝不作乱,只等买活军前去接收——这就是已被虹吸效应同化,而买活军对其完成整编之后,丰饶县又立刻开始虹吸周围的州县,原本此地只是江阴一处不起眼的小城而已,但现在,丰饶县却是江阴最繁华的所在,这就是虹吸效应的威力了。”
如此看来,在虹吸效应的加持下,买活军的堂皇大势似乎是无可阻挡的,孙稚绳道,“其实这虹吸效应落实在军政中,无非是以战养战而已,以往义军举事也多是如此,此法前期还好,后期地域越来越大——”
说到这里,他不再讲了:因为买活军的扩张速度并不快,甚至可以说是相当的慢,所以并没有后期失控的问题。在军事上几乎已经全面无敌的情况下,对外扩张还保持如此程度的克制,谢六姐的忍耐力几乎可说是已经达到了圣人的境界。也让买活军失去了唯一的软肋,现在的买活军几乎无法针对,令人无计可施,只能白白地坐视他们逐渐壮大,在周边地区鲸吞虹吸,每一天都令敏朝更加衰弱,更没有抵抗他们的可能。
“技不如人啊,根子还是在于这仗没法打……”
当北面的防线还要买活军的红衣小炮来巩固,等东江岛崛起,买活军开始运人之后才有反攻可能,在做战略部署的时候,大多数人心中也就有数了,如今天下间在军事上能和买活军抗衡的势力,即便有那也不是敏朝,或者说,敏朝即便能和买活军相持,那也不是在山高水远的福建道,买活军什么时候要攻金陵、取京城时,倒是有可能倚仗地利留下一些人命,但,如果谢六姐动用她的所谓‘黑天使’,甚至是更可怕的大飞箭术,那照样没人能够改变战果。
本来,对抗虹吸效应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力降十会,用蛮力碾过去,如今既然做不到,那就只能采用袁礼卿提到的‘跟随者策略’了,说来也是好笑,这名字还是买活军座谈会上对于田任丘推出的新政,进行的解读和总结。再通过线报回流到敏地,给田任丘的新政命了名。
“其实跟随者策略,就是跟随市场上的龙头产品,学习先进经验,并且提供更优质低价的商品。从复制、模仿到调整,是三个阶段,买地认为田任丘的跟随策略,无法做到原样复制,也没有足够的智慧达成更优秀的调整,只能进行有改动的模仿——但是,跟随策略是如今对抗虹吸效应唯一的解法,也就是营造出和买地相差无几,或者只有一定差距的环境,让尽量多的人口留下,而不是被虹吸去鸡笼岛,去南洋。”
“如今,高产粮已经几乎在北方铺开,虽然产量和南方比还有一定差距,但养活大多人口已不是问题,如此一来,人口已不再是负累,而成了培养期极长的宝贵资源,一个识字,能服从管理的高质量人口,培养时间至少需要十五年。北地如果继续放任流民南下,就等于是不断被虹吸走最宝贵,最难再生的资源。因此必须对北地的基本盘做出调整——女特科只是其中的一步而已。”
要把这样买里买气的论调,‘翻译’成儒学味道更重的言语,还要在典籍中找出能够还原全部意思的典故来,这工作量实在有些大了,因此虽然跟随策略,似乎可以用‘似我者俗,学我者死’这个典故,但袁礼卿也把它完全抛弃了,而是以买活军的口气,凝重地说道,“女特科,不过是第一步而已,田任丘其实还是弄巧了——改善女娘处境,减慢女娘南下脚步,已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共识,阻力其实比稚绳你想得要小得多了,如今北地缺女,偶有成婚女娘,高索彩礼已是常态,付了彩礼而女方逃走南下不能成婚的,也实不在少数。这一策,我看是不会有人出来唱反调的。
他如此铺垫下来,又要大力推进特科教育,我看他的图谋是不止于此——田任丘得到了买地对他新政的评价之后,如何能够服气?在跟随者的道路上自然只能是越走越远——毕竟这是唯一有效的策略,他不敢作为那就只能去位让贤,但要继续下去的话……”
桌上茶水已凉,袁礼卿也不在乎,随意用了一口,一字一句地说道。
“我看,田任丘恐怕是要动一动地主佃租之策,要把朝廷的手,插到地主之家里去了——而且,我怕他这想法,很可能已经得到了陛下的支持!”
第470章 南城地动调查报告(下)
“标准化生产的好处, 在于生产流程的一切范式都必须是数据计算的结果,尤其对危险品生产来说,严格遵守流程中每一个数据, 关乎到大众的安全和健康。采用标准化流程设计,可以简便高效地扩大生产, 增加产量只需要增加生产线即可,工人并不需要了解流程设计中的意义,只需要严格照办, 在人才培养上也可以节约大量时间……”
“姐姐, 怎么还在看《周报》那?又是重读标准化这一段——要我说,这空中楼阁一样的东西,有甚好读的?倒是不如看看京里的《邸报》来得有意思些。”
翠华香重玉炉添, 双凤楼头晓日暹。扇掩红鸾金殿悄, 一声清跸卷珠帘。虽然外头是滴水成冰的数九寒冬, 但景仁宫中东暖阁内, 却还是温暖如春,两个少妇都打扮得利利索索:从胸前系了偏绊的掩襟小袄,夹的是薄棉花,在棉布外多缝了一层亮绫的面儿,花色鲜亮,下头也是如此, 一条精羊毛几洗几晒,把羊毛都磨平了,织成的细毛裤, 再穿一条挡风的棉布裤子即可。
在室内这么穿,足够御寒,有时候且还冒汗呢, 若是要外出,再穿上厚袄子,皮面裙子,披上里外发烧的大斗篷,再换上絮了厚棉花的皮靴,便是最冷的时候,这样出门也冻不着。不过,冬日里妃嫔们出外的机会也很少,多是在暖阁里过活:每年冬日,皇帝都很少回宫,多住在别宫里,那处因地方狭小,大多屋舍,不是给禁军换防起居,给候见的老大人们用茶歇息,便是给皇帝做了实验的场地。
因此,只有皇后是常年和他同住在别宫,其余妃嫔,在后宫中居住,春夏秋三季,三日过去带孩子请安一次,到了冬日,来去路上受凉了容易坐病,因此便暂免了请安,除非特别遣人来接,否则也就是大年夜、腊月里有机会见一见皇帝,过年的仪式一完,皇帝立刻就搬到别宫去住了:开玩笑,冬日里那还不是有暖气的水泥房最好住?便是有阁子,采暖效果也始终是有差距的,且阁子地方狭小,宫中又没有冲水马桶,也不能每天洗热水澡,论舒适度,如何能与别宫相比?
不过,对妃嫔们来说,她们倒也没什么好抱怨的了,敏朝的后妃多出身小户,其实便是大户人家的姑娘们,也少有能拥有一个暖阁子的,这东西修建时特别费工,每年要启用暖阁,还要工匠专门来检查烟道,每天耗费的炭火还不在少数。进宫了别的不说,衣食起居上是真的大大提升了一个档次,尤其是冬日,取暖上至少比从前做姑娘时要宽绰多了,尤其是几个有位分的妃嫔,她们都是因有子嗣而晋位的,日子的确也相当好过。
譬如,此刻在谈天的王妃、任妃,她们共住在景仁宫,因为彼此性情投合,小日子便过得清净逍遥:皇帝是个好养生的,又好科研,自从买活军遣人进京,他的心思一下就从女色上移开了。从前还有所谓争宠一说,如今皇帝只偶尔接几个妃嫔去别宫过夜而已,次数也相当稀少,宫中人都知道,他如今连酒都不饮了,早睡早起,争分夺秒的在做实验、学理科的空隙摔打身体,又要抽时间处理政务——不错,政务一向是皇帝抽时间来做的事情,只是以前他爱做木工,而如今皇帝是着迷于再现各式各样的经典物理学实验罢了。
既然大家都无宠,也就谈不上争宠了,况且争宠也要有些特殊的好处才行,对妃嫔们来说,管理她们生活的直接上司是皇后——皇后倒是时常回宫视事的,尤其是冬日里,回宫的次数比从前多,各人生活上的份例,也多由她掌握,只要不恶了皇后,该有的都会有。
至于孩子的教养、份例,那也轮不到她们做主,原本前些年,皇子公主都是由母亲来抚养的,但如今买地来的育儿书籍,有很多新的规矩,并指出了旧有恶习的弊病,因此皇帝做主,由皇后选拔了一批聪明懂事,又认字的女官,集中学习育儿,又指派到各宫来做奶娘,这批奶娘的权力,比从前要大得多,直接对皇后汇报工作,妃嫔们倒是退了一舍之地,孩子们三岁之后,又要去上所谓学前班,到了五岁便开蒙正式认字读书了,需要母亲操心的地方,并无之前这样多。
就譬如此刻,到了冬日,皇子公主身体康健的,都去别宫住在特意修建的水泥二层小楼里,那处有暖气,还有锅炉,可以随时烧热水洗浴,比宫中要舒适,只是地方有限,比较逼仄,也就是冬日去住才便宜些。
奶妈子是都跟去的,那么在宫中的妃嫔,便迎来了一个清净的冬日,想孩子了,便请求皇后,凑个时间去看一眼,大多数时候,也就和王、任两个妃子一般,一宫主位,起来都凑在暖阁子里,聊聊天,邻着玻璃窗看看外头的雪景,感慨一番,又做做功课,自学一下课本,在暖阁子里活动一下手脚,做做基本的健身动作,再看看报纸,议论议论出宫请安时的见闻,这一天不也就过去了?
要说起来,她们的日子和前人相比,已经不知道好了多少倍了,一般来说,宫女词表达的情绪,都是深宫幽居的寂寞与无聊。后宫女子,行动受到严格的限制,一辈子活动的区域只在宫墙之内,接触到的人也极其有限,并且和外头的女娘比起来,社会往来极度匮乏,又不识字,也没有阅读的习惯,虽然衣食无忧,但长日漫漫,无所事事,精神上的空虚确实是个很大的问题,许多宫人口角,也和闲极生事有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