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买活 第257节(1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第二自己的吃食有人管了,大概率比在家吃得要好,第三就是如之前百姓所说,唱馆有师父教导,行令唱曲儿,至少这也是基础的教育,可以开发智力,有心的跟着学认字,几年后自己攒点赏钱,再去叙州——反正叙州也不歧视风尘女,她们再去考学,岂不是各方面都照顾到了?
若说为何不去买地,这话在川蜀根本不比讨论的,叙州之外,拿得出船钱南下的,留在本地也能过不错的生活,若说走蜀道出川,那意思是四十岁以上走不动路的长辈就不要了呗?两三个壮劳力在家,收入的盈余好歹还能匀一口米汤,哪怕是走一个,老人都只能饿死。
固然,也有不少人宁可走蜀道也要南下,但更多的人还是会因为家累而留下,也就出现了现在万州府的畸形现象,上进的好女子居然要卖身来获得学习的机会,而原本视为比卖身好一些的大户丫鬟,则因为没有和唱馆一样,及时改易策略,而成为了较次的选择——
自从叙州府开始启用风尘女做吏目,万州府的唱馆便立刻改了卖身契,从死契改为活契,而且不再虐待伎女,这也是因为他们本就是招待四方来客之地,消息灵通,自然知道如今天下风流乡,所有唱馆的祖师爷姑苏城,如今这一行有多么的凋敝凄凉,是以早就在思忖对策了。
种种因素叠加,造成了万州府现在的荒谬局面,虽然从根子上来说,此事的根源是万州府的穷,要说万州府为什么这么穷,造反的夷人是重要原因,买活军的虹吸也要背锅,但不可否认的是,叙州帮对航道的把持和垄断,在万州府的局面上也起到了雪上加霜的重要作用。
而小张等女吏目,本着招徕女娘去叙州过(相对)好日子的善良愿望,在万州府主动发展女相识,并讲述识字的好处,却反而让不少女娘选择进入她们千辛万苦才侥幸摆脱的行业,这种弄巧成拙的感觉,让一行人心里如何能好受?
团队的氛围不可避免地沉寂了下来,在他们常驻的下榻之后,吴老八带了两个随从去见州官,其余人要来热水梳洗——万州府虽然也是山城,但至少用水没那么紧缺了,街上的苦力挑夫也是极多,足够应付二十多人洗澡的需求。男吏目们本来也可以去澡堂,但见了万州府现在的情况,都决定还是谨慎为上:澡堂子里大家都赤条条的,若是被认出身份,前来挑衅,那就比较棘手了。
二十几人都要洗澡,额外的热水赏钱,让掌柜眉开眼笑,喜气洋洋,他当然完全不排斥考察团的到来,更是对黄老那一帮人的言语嗤之以鼻,笑道,“都是一帮子酸货!个个心思也是不同,有借机骂官府的,也有日子实在不如意的,还有那老不死爱管闲事的——便是别家要去做表子,干他姓黄的什么事?他家没人去不就行了?真是狗拿耗子!”
说着,又媚笑着推荐本城名吃,自告奋勇要让小二跑腿去买些回来。叙州帮也有人觉得他说话不中听,反响冷淡的,也有嫌客栈自己的餐点不好吃,想买些小吃回来换换口味的,便和老板攀谈了起来。谢金娥刚洗完澡,拿毛巾包着头,探出来倚着二楼的回廊听了听,回房问道,“你要不要吃香山蜜饼,说是白香山带来的方子,那老板都好久不做了,听说叙州来人,特意开了一炉。”
万州这里有个特点,依山而建,地势狭促,所以楼房比别处要多,还常常出现两层楼房都是一楼的奇景,同样的因为地方小,客栈条件有限,考察团也住的是四人间,大家是轮流到楼下有沟渠可以直接排水的房间去洗澡的——哪来那么多木桶泡澡,一个客栈有一个大木桶都不错了,在冬日要烧水填满这个木桶那是极大的工程,用完了还要淘洗,用木桶洗一次澡至少五六个人忙小半日,一间浴房里,一个大灶在角落烧水,旁边放着一缸凉水,自己舀水出来兑着浇洗,暖暖和和的已是难得,用一瓢还要加一瓢进锅,方才能让二十多人在一天内都洗好澡。
她们这间房是小雷、金娥、王小芸,还有一个女兵士,此时三人都洗好了,女兵士去洗,小雷到楼下去问小吃了,只有王小芸一人坐在熏笼边上,手底下放着几个红彤彤的橘子,垂着眼似乎在出神,见到金娥来了,忙抬手擦擦眼角,笑道,“来吃橘子吧,这万州红橘说是极有名的东西,千年来都是本地的名产,这会儿正好应季,我刚吃了一个,挺甜的,放在熏笼上暖热了更好吃。”
说着,便将一个橘子递来,果然在熏笼上煨得暖洋洋的,让人拿着舒服,金娥掰开一个红橘,且先不吃,随意掀起熏笼,把橘皮丢进火盆里,屋内便顿时多了一丝焗橘皮略带苦涩的清香,倒让空气更清爽了几分。
“我们以前在姑苏的时候,每到冬日,便喜欢把橘子埋在灰堆里烤得橘皮发黑,橘肉都软塌了,再掰开取出,撒上糖汁吃,酸溜溜、甜兮兮的,多汁可口,又暖融融的,生津解渴,很能解冬燥呢。这几年在鸡笼岛,一年到头都热,几乎是不烤火的,倒是好久没吃到这味儿了。”
说着,也掰着吃了几片橘子,酸得一激灵,笑道,“这和我们之江的橘子味道差不多,烤热了就发酸,一会儿弄点红糖汁来配着,那才好吃呢。”
虽说这三人组不算是一见如故,彼此也有过不愉快,但其实出门在外,更多的时候是这样说些闲话彼此照应,场面上总不至于太僵冷,只有今日,王小芸有些魂不守舍,没有答话,只是心不在焉地嗯了一声。金娥也不生气,看了王小芸几眼,一边吃橘子,一边闲聊道,“小芸,你既然入选考察团,自然工作能力是十分出众的,我猜,你在买地必然不像这些日子这般胆小,是不是?”
她这样说似乎是隐隐在批评王小芸不能担事,王小芸自然是要辩解的,金娥不给她说话的机会,又盯着她问道,“其实,有句话我倒是一直想说……我的出身,只看这小脚,便是都知道的,我从前也是做表子的,团里众人也都知道,至于你的出身,别人倒是不知,只我看同行还算是看得准——
我猜,你从前也是做皮肉买卖的,只是不愿显露出来,你这一路都是内向,只怕是害怕被人发觉了跟脚,今日在这里擦眼泪,也是因为刚才那黄老口口声声‘风尘女性子轻佻’,心里难受,有些过不去,是吗?”
第506章 小芸心病
王小芸万万没有想到, 自己遮掩了数年的来历,竟被谢金娥一语揭穿,甚至连自己那一点阴私心事, 都被洞察,一时间既有被揭短的羞恼, 也有些儿说不出的心虚:她以过往的经历为耻, 这一点在如今的买地官场是严重的政治不正确,很容易得罪人——不少吏目曾经都是风尘女子,她们的来历也是一目了然、人尽皆知的,甚至成为了一种特殊的政治资本,经常有人谈及这一点, 用来展示自己所受的恩德有多么的深厚,因此对谢六姐又有多么的中心。
这样的一段过去, 人家不觉得羞耻,你反而觉得羞耻,那么,谈不上什么互帮互助, 这些自觉被轻视了的吏目们, 反而会变本加厉地讥讽讳莫如深的那批人,‘本该是姐妹的人, 倘若不是姐妹,哪怕并不反对她们,也便成了最可恨的敌人’,这样的心态当然并不成熟, 也不正确,但却是人之常情,真正能做到包容宽和的, 那是极少。
尤其是这些吏目,她们自小便是在一个斗争剧烈的环境下长大,见多了生离死别的惨事,自有一股狠劲,又多是靠着这股子狠劲,才能拼搏出一条生路,逃到买地来,因此,她们做事的风格很明显,特别有拼劲,尤其是考入衙门做吏目的,都是卯足了劲儿要把工作做好,对旁人的竞争意识也强,总想着压人一头。
同时,这性格也爱走极端,特别喜欢拉帮结派、排除异己——虽然官府还没有明说,但私下议论起来,许多人都是有这个印象,认为这些风尘女,都是刺头,敬而远之、公事公办,这是最好的应对之策。
像是吴老八这样直言批评谢金娥的情况,还是相当少见的,毕竟他是上级,而且,按他自己所说,从姑苏经手运来的表子都不知道有几千人了,实在是这帮女娘的大恩人,便连谢金娥也是他亲自救回来的(只是他不记得了而已),这多少也属于功德护体的,训谢金娥那是名正言顺,金娥性格又还算好,否则,便是上级批评下级,对到这些刺头儿的时候,少不得也还得收着些呢。
在考察团里,只有谢金娥和王小芸,还有邻船另一个女吏目是这个出身,王小芸也是深知谢金娥脾气好,否则她决计不敢承认,就怕反被这些同命的人狠踩进泥里,也是这会儿金娥说得如此明白,她实在是蒙混不过去了,方才垂头嗫嚅道,“我也知道这样不好,弱了自己的气势,只是……只是……”
金娥细查她的神色,叹道,“想来你原也是个体面的人家,只是途中遭了难,自小也是四书五经读起来的。廉耻原比我们这些从小被卖进去的要强些——你别多心,我这话没有其他意思,只是我们都是不记事的时候就进了门子的,如此反而没有什么可羞耻的,我猜,你是家道中落,实在是过不下去了,因此自卖自身,入行的?今日听了那黄老的说法,特别有感受吧?”
她一字一句,全都说在了王小芸的心坎上,不由得也是触动情肠,又垂下泪来,道,“他说得其实也不错,我……我便是被那姑子引诱坏了,唉,我心中总是难以放下这些事儿。”
原来这王小芸,本也是江南繁华之地,中等人家的女儿,只是她自小体弱些,听登门的道婆说,这是命里和父母有妨害,要去寺庙里静修才好,父母对此也是深信不疑,便访了个尼姑庵,将她送去修养,王小芸在庵里果然渐渐地好起来了,还跟着住持学了些字好抄经——却不料,这住持之所以出家,也不是什么好因果,她原是江陵的瘦马,因此知书达礼,要知道此时的尼姑庵里,一多半都是全庵不识字的,只有她会抄经,缘由却是在此。
这师太刚进门时,也是洋洋得意,和徽商做了个‘两头大’,倒也生儿育女,又霸占徽商,不许他回家探亲,摆出了大房太太的款。却不料,大太太在家侍奉公婆,十分孝顺,公婆一封信写过来,这徽商也是无奈,只得买下地皮,建了一座尼姑庵,把她送来此处修行,自己又娶了个正经小户人家的女儿做外头太太,起先几年,还和这边有来往,后来生意迁移,音信也是渐渐稀少,至于她的儿女,早被送回老家去,再没有消息了。
少了这个大施主,这住持又是过惯了富贵日子的,见王小芸生得还算貌美,也是有心撩拨,三不五时,便送些名贵玩器给她,又做些绫罗绸缎的好衣裳送来,这王小芸本也是年少不知事,在庵中什么粗活不做,享福惯了,又见这花花绿绿的好衣裳,再想到家中的棉布衣裳,便有些贪恋富贵的意思。住持又夸口男人的好处,无非是把王婆劝潘金莲的那些话说出来,灌了一肚子的迷汤,又勾搭城中的风流恶少,软硬兼施,到底把王小芸给勾住了,迷迷糊糊舍了身子。
头一二年,确实是春风得意,那恶少迷恋王小芸,出手十分大方,住持也要笼络她,王小芸只觉得这样的日子也是不错,家里人听了风声来带她回家时,她还不愿回呢,还说了些嫌贫爱富,不好听的话,母亲气得回家病了一场,从此便不认她这个女儿,王小芸打发人往家里送节礼,都是不收。没过几年,听说他们是阖家离开本地,想来是脸面全无,无颜再住在此地,为了别的儿女婚事着想,只能去个新地方了。
王小芸这里听说消息,也是年岁渐长,到底比从前懂事了些,仔细寻思一番,也觉得这庵里并非久留之地,原本惯往来的几个少爷,如今来得也少,态度也不如从前热络,偶发口角,也不和从前一样又是送礼,又是赔好话地来哄,住持又收留了一个貌美的小义女做姑子,眼看着是要走自己的老路。一颗心也逐渐冷却下来,恰好此时,因原来的施主少来了,住持又撮合她和一个外地客商,王小芸应酬他几日以后,虽然也得了些银钱,但却因此染了下红淋漓的病,请大夫吃药,一点积蓄花用得也差不多了,好不容易有起色,却偏偏此时又有了身孕。
这孩子,便是她想生下来,也无人愿意认,王小芸只能咬牙用最后一点积蓄请大夫来开药,她到现在都还记得大夫那摇头长叹的样子,那天晚上,王小芸捧着肚子,嘴里咬着手巾,在禅房里翻来覆去,心头又是愧悔又是怨恨,从此便立下了要离开此处的愿望。
有了这个愿望,接下来的动作也就顺理成章了,买地的招贤令她是看到过的,也知道女子去买地不要什么本钱,王小芸略修养了几日,又仔细做了筹划,正好时逢深秋,庵里为了过冬,储存了不少柴火,这一日住持又在招待多年的老香客‘吃斋饭’时,她便在马棚里放了一把火,乘着众人赶着救火,潜入住持房中,将她留意多时的金银细软,一发打包带走,用污泥涂了脸,乘船南下来了买活军这里,从此痛改前非,换了一种活法。
以她原本的教育水平,要考吏目的确比一般女娘容易,王小芸自也是有能力,有心机的,因此得到不少机会,不过,她素来是形单影只,很少和人说起自己的老家,更不去任何同乡会,便是因为这段过去实在是不堪。她和那些自小被卖进去的苦命人还不一样,如今既然已经清醒过来,便深以自己的经历为耻,更怕住持或者自己的家人也来了买地,到时候相见,也实在是难堪。
在买地时,还算是好的,买地的女娘多,她不算太显眼,并没发现自己有这毛病,谁知道出了买地,一路走来,凡是有人骂表子,王小芸便不由得感到抬不起头来,仿佛只能低头听人数落,自己并无一语可以回应,甚至是一离开买地那熟悉的水泥建筑环境,见到从小长大的码头模样,她便感到心里发怵。
这种情绪一路困扰,她却偏偏不能和旁人说起,心中其实很是煎熬,因此她又想和金娥近一些,在遇到旁人嬉笑时又恨不得立刻和她拉开距离——金娥的身份,大家从脚就能看出来,是无可隐瞒的,王小芸一路和她同行,也分不清大家是只认出金娥,还是火眼金睛地把她也分辨出来了,又觉得自己做过的事情,仿佛都在脸上写着,任何人看了都要摇头,都看不上她,包括此时的工作,也都是蒙骗得来的,倘若同事都知道了她的过去,便连工作都保不住了云云,一路上寝食难安,面上还要佯装无事,确实是难熬得厉害。
便是心中一再宽慰自己,收效也是甚微,今日听那黄老说了一番高论,固然也有些地方是让她觉得荒谬的,但万州府女子,被人引诱去卖身的经历,恰又和她个人合上了,王小芸心中说不出为什么,又是羞愧又是难过,回到房中掌不住便哭了起来。
又吃金娥这么一问,便抽噎着将自己的身世略微说了,只是隐去了自己放火偷钱的一段,抹泪道,“其实这骂人的事,真是谁应了就骂谁,我也知道,这些狡童,根本不知道什么才是真伎子,只是看到一个抛头露面的女娘都这么唱,只是我心中确实是过不去,只觉得……唉,只觉得眼下虽然到了买地,但从前的事情,一辈子都过不去,心中的阴霾,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完全驱散,怕是一辈子都要因为从前年少不懂事受了连累。”
她这话其实也不算是自怨自艾,这些风尘出身的女吏目,看似小雷这样的同僚平起平坐不差什么,但在人际交往上,完全是两个阶层。小雷虽然也有缺点,但在同事中很容易结交到朋友,将来到了年纪,自然也有许多人要争着和她说亲,便是同僚的吏目,也很乐意结下这一门亲事。
但王小芸和金娥呢?若是要找,那也只能往下,别说上嫁,就是在职级相同的人家中也是难找,如今买地说亲有句俗话,‘白纸找白纸,报纸找报纸’,人家清清白白的儿郎,又做的是吏目,找个一样清白的女儿家不好吗?就算男吏目对她们发生好感,但家中父老稍一打探情况,又怎会同意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