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饭,椰浆米饭,刚煮出来的,还加了糖浆!”
他们的货物,多数都是捧在大大的棕榈叶上,食物的香气和海水的气息,浓烈的体味混合在一起,组成了一种复杂的气息,不少人闻了很想吐,他们同时还晕陆地——坐船久了,已经适应,踩在陆地上反而觉得晕眩。而且大多人身上都没有钱财,只能摇着手,谢绝了小贩们的好意,只有水手们一边收拾着缆绳,一边大声呼喊着小贩,“椰浆饭我要一份!再来一个椰青,斑斓糕今天有没有?!”
他们是有闲钱的,而且很热衷于享乐,新移民们排着长队,捏着自己的身份文书,准备去领自己的积蓄,哪敢在吃上花钱呢——他们上船时,把所有的钱财都交给船员们登记封存起来,兑换成钞票,在目的地付给他们,这么做是为了防止船舱中出现盗窃引发的冲突。
所以,这会儿他们还要排队取钱,顺便就确认了身份,取到钱之后,立刻就去码头那边已经围好的大区里,制作新的身份文书,考核官话水准,检验身体情况……简直就和人市上看那些奴婢的牙口一般——事实上,这里还真的要验看牙齿呢!
看牙齿、看识字、看官话,看力气,通过考核,评分之后,就走到选人区里了,那里已经站了不少戴斗笠的老爷们,虽然穿着也很朴素,甚至干脆有些人是赤膊的,但经过水手们的指点,以及其余乘客的互相传话,大家很快就知道了他们的来意,条件好一些的,或许还能留在占城港附近,条件差一点的就去距离城区更远一些,新开辟出来的林场、农场里落户务农了。这些老爷们就是农场、林场的负责人,他们是来挑新人一起开荒的!
跋山涉水到了这里,沦为开荒的农奴了!
望着眼前连到天边的浓绿,很多乘客都哭出声了——他们太知道在这样的丛林里开荒的艰辛了,又是这样奴隶一般被领过去的,可想而知会被怎么对待:能活过两三年都算是命大的了!但也无法逃跑,逃进丛林中,也是一个死!
绝望的气氛,完全笼罩在了队伍上方,留在占城港内做事,似乎成为了唯一的活路,那些在船上就有意识多学官话的乘客,一下就成为了众人羡慕的对象,他们也立刻就有些优越起来了,面带笑容,很积极地上前去,领了钱之后接受考核——和大家想的差不多,会说官话的,很多都被留在了占城港这里做事情,并没有走到选人区去任由挑选,而是被带到了另一边列队等待。
至于还不太会说官话的,则由接待他们的官员,用客户人家的土话问着自己原来的营生,并喊叫着说给选人区的老爷们知道,分类和选人是颇为粗暴的:种田为生的去农场,住在山里,伐木经验多的则去林场,妇孺被安排去了棉花营,原本会点小手艺的工匠,虽然还不会说官话,但也受到优待,也被安排到另一边去等待起来了。
一户人家,主要看主劳力的能力来进行分配,比如,一对夫妇带了三个十岁以下的儿女,都不会说官话,也没特长的话,就以丈夫的职业来划分去处,但如果妇人会说官话,拼音也会一些,那就全家都能留在城里。最后,一船二百多人划分下来,三分之一留在城里,另外三分之二,实在是不会说官话的,便被分去了各处的农场和林场。不过,对很多人来说,不幸中的万幸是,农林场这些‘老爷’们,有许多是会说客户人家的土话的——他们原本也是客户人家,只是迁徙得早一些罢了。
“我们家就是敬州出来的!”
范老实一家人,就恰好被一个叫张阿定的老爷挑选了出来,去他们的林场种棕榈树,张老爷倒很平易近人,丝毫架子没有,还谈起了自己的祖籍,“只是走得早几年而已,原我们家的祖屋在敬州城外的大溪坳,后来家里败落了,把田卖给了附近的范家,一族人四散,远走他乡……我们就去了福建道讨生活,在长汀县安顿了下来!现在我们还有不少亲戚,在敬州附近务农呢!”
接下来自然是买活军入城,张阿定和几兄弟联手闯南洋的故事了,他这一次选了三户人家,其余两户都不是敬州的,而是闽西那里被迁徙过来的,他们也不清楚范老实一家人的来历——说实话在船上也并不熟悉,因此,听到大溪坳这个名字,并没有什么感触,便是对范这个姓也无动于衷,因为范这个姓在客户人家里实在是很常见,大溪坳附近的范家未必就和范老实有什么关系。
这算是给了范老实一家人,一点喘息的机会了,也让他们有了一点时间来用眼神商量着应对,范老实的妻子先看了丈夫一眼,见丈夫木着脸,微微摇了摇头,便心领神会地搂住了多话的小女儿,小女儿也十分机灵,抱着母亲的大腿,一语不发,只是眼珠子滴溜溜地到处乱看,似乎完全没有听过大溪坳这个地名,尽管,强买了张阿定祖屋的,就是范老实的本家范家——他们这是兜兜转转,又落到‘仇家’手上了!
当然了,这个仇实在是有些宽泛,这是张阿定祖上和范老实祖上的事情了,现在,他们都只是林户和农场主而已,张阿定看起来也不像是个心胸狭窄的老爷,说实话,听他说了自己的故事之后,大家简直并不把他当做‘老爷’看待了——不过是东家和雇工的关系而已,回到林场之后,他们还要一起做事呢!
张阿定不但没有老爷的架子,还很重视鼓舞他们的士气,更好的一点,是他好像也不是特别认字,在着急地询问了三户人家的籍贯,得知他们中并没有敬州人氏,并且去找别人打听了一番,也没打听到敬州近况之后,他虽然有些沮丧,但也并不急着看三户人家送来的身份文书,而是把它放进怀里,随意地和他们聊着闲篇,消解着他们对于未来的疑虑。
“……不苦的,虽然也不是来享福的,可南洋的生活也远远不算多苦,要我说,还比在老家富裕一些,这里的土地实在是太肥,阳光也实在是太好了!”
见到这些移民脸上的疑虑之色,率队离开港口,往林场迁徙回去时,他便特意绕了一条稍远点的路,“我族兄阿安就在附近开了个棉花场,我们过去叨扰一顿中饭,顺便给你们看看这里是怎么种田的,这里的粮食和糖又有多么的贱——你们在老家也不能顿顿都是二道磨的精米吧?中午那顿饭你们就知道了,便连最穷苦的土人,你们看看他们吃的都是什么饭!”
第660章 南洋的新移民们(中)
“怎么样, 阿定,有没有老家的消息?”
“阿安!事情有点搞大了——这个等下再说,这几个都是我林场的新工人, 刚下船, 人都懵懵的, 借你这里先吃一顿饭啦,再带他们去洗个澡!”
“哦哦, 好说好说!”
客户人家都讲究多子多福, 一对夫妻带上三四个孩子都是正常的, 三户人家,算起来哩哩啦啦也有十一二个人了, 虽然成年人就六个,但半大的萝卜头, 跟着父母兄姐跌跌撞撞地走在田埂上, 看起来也是热闹。两个都穿着背心、短裤,晒得黝黑, 除了身高, 和本地人几乎没有什么不同的客户汉子,见了面先拥抱了一下, 他们本能地还是用土话在交流,只是口音和敬州已经有了区别, 带上了福建道特有的味道。
“你们都是客户人啊?”张安扭过脸,友好地打了个招呼, 便立刻安排着这些胆怯而不安的新移民,“阿学!那, 钥匙给你, 你把他们带去棚子那里, 赶快叫你男人多煮一盆米下去!”
赤着身子,毫不介意地裸露着上半身的土人女子,便立刻用不太娴熟的官话招呼起了移民们,“这里,这里走!”
对于范老实一行人来说,听土人说官话,痛苦是加倍的,而这个招呼他们的‘阿学’,虽然听得懂客户人家的方言,但却不会说,只会说很有限的官话,所以双方也就几乎无法交流了,只能靠着直觉沟通,他们顺着田埂,走在熟悉的水稻田边上,大家都很自觉地摘下了草鞋拿在手中——在水稻的田埂上走路,自然是不能穿鞋的,泥土湿滑,玷污了草鞋很难洗干净,上岸后略微冲一冲脚就好了。
便是年幼的孩子,都明白其中的讲究,也懂得赞叹地望着田里正在灌浆的稻子,眼下已经是十一月了,算是隆冬,在敬州老家,晚季稻早已收割完毕,可这里的稻子却还在成长期呢,从天气的灼热程度来看,也丝毫都不用担心歉收的事情。
“看看前面那片,都黄了——头垂得很低啊!”
“他们种的是买活军的稻种吧?”
范老实的妻子是第一个忍不住打破沉默,开始窃窃议论的,而其余两户人家也很快就按捺不住,暂且忘却了自己满腹的忧愁,诧异的加入到讨论中来,“这稻穗,也太多了!还鼓!”
“这一亩能打几斤?”
“不敢想,五百斤打不住吧?”
路过已成熟的稻田时,见前头的土人阿学不介意,胆大的便用手撸了一把金黄色的稻子,分给同行人,他们老道地掂了掂手里的份量,又用手上厚重的老茧,搓开了谷子的颖壳,把里头的稻仁搓出来,打量着它的颗粒,“很实在,铁沉,这一亩地真能有个五百斤的一道米吧!”
买活军的高产稻种,对于范老实一家人来说,从前只是一种传说,他们隐约也听过有这样一种神仙一样的稻种,但却很难获得,理由是什么,则相当的虚无缥缈,从来没有人想过去探寻,因为眼前的日子已经还算是过得去的,他们也很知足,很珍惜。可是,现在看到了这种高产稻种在田地里的表现,他们便再也不能逃避这种震撼了,彼此拿眼睛互相看着,都觉得是在做梦,有些不敢想,“这一家人,只种一亩地不是都够了?”
“他们水稻好像种得也的确不多!”
这是一片开辟在平原上的稻田,稻田外就是遍布了灌木的浓绿野地,唯一的道路便是田埂,稻田的面积是无法用眼睛来估算的,大概有个数十亩是至少的,再往前走,便是一片甘蔗林了,密密麻麻的甘蔗,已经长了大概一人多高,顶上的枝叶垂落下来,在其中穿行也能带来一点荫凉。
这时候土地已经变得硬实了,人们在水稻边上引水的沟渠里冲了冲脚,套上草鞋,和阿学一起,穿过甘蔗林,来到林间的一处小空地里——这是甘蔗林里辟出来的一块地方,种了一些树叶茂密的棕榈,在棕榈树之间搭起了竹棚,是吊脚楼,二层很高,能看见上头搭着的几件衣服,聪明的人可以推论出,这里应当是张安等人也会来居住的地方,因为本地的土人好像是不穿上衣的。
一层下方,也没有养猪,不像是华夏本土,吊脚楼的一层常设猪圈,这个吊脚楼一层什么也没养,甚至厕所都在别处,用来做了厨房和休息用的敞轩,可以看到不少吊床,几个土人正在灶台前方忙碌,阿学一上去就立刻用土话和他们沟通了起来。
土人听了她的话,便点了点头,从阿学手里接过了钥匙,扛起梯子,走到一个单独分离出来的小吊脚楼——大概是仓库跟前,爬上梯子,打开了上锁的门,钻进去,不久便扛了一个大木盆出来,木盆里是冒尖的,耀眼的白米——光是一看阳光在这米上反着的光,就知道绝对是上好的二道舂——甚至二道都是不止的,三道、四道都不无可能!
不得不说,尽管有了张阿定的保证和许诺,但此时,亲眼见到这样洁白的米粮,出现在连衣服都没有的土人手中,对这些新移民的震撼依然是极强的,便是再沉着,再心如死灰的移民,现在也不能不吃惊地大张起嘴巴来了——这么好的米,甚至……甚至连鸡笼岛都没有吃到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