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贾璋传

[红楼]贾璋传 第231节(2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他乃邵雍后人,因为家学渊源,他自幼详熟义理,讲经时旁征博引、说理明白,众人听了,都心称极妙。
贾璋听了一会儿,也深觉邵参讲说精彩,举例恰当,确是思孟一派的大儒种子,没有辱没他先祖邵雍的光彩。
而在邵参讲完《中庸》后,就轮到贾璋出列讲说《大学》了。
他不过二十出头,在这间正殿里是最年轻的一个,但却能站在皇帝当面,顶着内阁阁员的视线侃侃而谈、妙语连珠,却又用词谨慎,说理详实。
他的遣词造句,竟然谨慎到让张泰维他们这些人找不出半点错处来。
至于故意找茬为难贾璋,这种事更是做不得。
杨宗祯和叶士高刚才都没为难邵参,现在张泰维又怎能撕破颜面,故意找贾璋的茬呢?
正因如此,讲经这个环节才风平浪静地过去了。
他们两个讲经时,绍治帝听得也很认真,他甚至还吩咐陆英取了轮值翰林速记的笔录过来给她看。
而在两人讲经之后,辩经环节才正式开始。
绍治帝从签筒里面抽出了一根玉签。
玉签上的内容,就是贾璋和邵参今天辩经的主题。
他掣出玉签后瞥了一眼,只见玉签上面写着《孟子·梁惠王上》里面的一句话。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他把玉签交给礼官,让礼官宣布今天辩经的主题。
而在礼官宣布辩经的主题后,众人连忙看向邵参和贾璋。
这两人一个是思孟学派的正统,最是推崇仁心善性;一个是实学一派的青年翘楚,最是讲究经世学问,本就观点相悖,绝非同道之人。
如今又碰上了这么一个议题,这两人不辩驳得对方败退,是不可能主动收场的了。
毕竟,这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正是孟子批驳事功之学,贬低齐桓晋文的话语啊!
第195章 内圣外王思孟忆荀,侃侃而谈大胜得归
《宋史》中曾记载过:“河南程颢, 初侍其父识雍,议论终日,退而叹曰:‘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1]
程颢口中的尧夫, 就是邵参的先祖,宋朝大儒邵雍先生。
而他口中的内圣外王, 指的是内有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的政治理想。
在儒家创始人孔丘那里, 内圣与外王是统一的。
内圣就是“仁”, 外王就是“礼”,所谓内圣外王,就是既要做到修德修己, 又要做到治世安民。
对孔子来说, 内圣与外王并不是割裂的, 更没有轻重本末之分。
而在孔子之后,孟轲坚持“内圣”的仁学, 荀况坚持“外王”的礼学, 内圣之仁学与外王之礼学这才分裂成两派。
而这两派的根本区别, 就是到底以内圣为本,还是以外王为本。
邵雍是思孟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所推崇的内圣外王之学,核心理念就是内圣是本、外王是末。
在他看来,若人人都有圣人之德, 王者之政就会自然也就会实现了。
而亚圣孟子的这句“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正是孟子贬低桓文功绩、批驳荀况事功的话语。
同时,这也是思孟学派证明内圣为本、内圣启外王这一理念的重要论据之一。
所以, 在礼官宣布今天辩经的主题后,众人才会立即观察起贾璋和邵参的表情来。
而贾璋与邵参瞬间严肃起来的表情, 也佐证了这些旁观臣僚的猜测。
他们两个,最终必将针锋相对。
而且这简直再正常不过了。
毕竟邵参乃邵雍之后,是思孟学派的正统学儒。
贾璋所在的实学一派,更是继承了事功学派的道统。
面对这句涉及学派核心理论的辩题,他们两个怎能不全力以赴?
毕竟,这世上没人愿意成为动摇道统根基的罪魁祸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