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美国的运输业竞争是当前主要的竞争热点。
中国的远洋运输业经过不断的发展,此时远洋货船吨位已经突破了上千万吨,远远超过了美国。
美国此时的船只吨位也只有七百万吨,整个大战增长了五百万吨,这已经很恐怖了。
但相比中国来说,只是小巫见大巫。
中国的货船吨位增长到上千万吨不说,在大战期间还接下了英国的大批货船制造订单。
英国此时想要在运输业上扭转颓势,但难在没钱。
因为运输业的萎靡,英国陷入了一个恶姓循环之中,因为没钱造新船,运输业的利润丢了。运输业的利润丢了,也就没钱去制造新船,一个让英国政斧感觉纠结的问题就出现了。
同时英国制造了新船,也不一定能够抢回运输市场了,中国和美国的运输业已经发展起来了,英国想再夺回运输业的市场,首先就得削价竞争,但相比中国的货船基本上的使用寿命都不超过十年,英国的那些用了二三十年,甚至是四十年的货船根本没有任何削价竞争的优势。
而美国的商船,不仅吨位上比不上中国,而且有有两百万吨的商船属于比较旧的,因此与中国的远洋运输业也不好竞争。
中国在1919年全年从海外运输业攫取的利润就达到15亿亚元,这是纯利润,还不算是成本的,而且不是中国自身的运输,自身的运输排除在外的。
成本方面,有水手的工资,以及燃油。
水手赚到了钱,钱就属于中国的,燃油用的是本国开采和提炼的燃油,还有船只的制造成本。
仅仅是制造业方面,一年就能创造50亿亚元的贸易逆差。
运输业方面给闽粤两省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岗位,特别是福建地区,因为农业只能发展经济作物,人口此时已经增长到了两千五百万人,人均耕地位于各省最低,有良好的向海洋发展的环境。
回归世界历史,近代历史实际上是海权国家的天下。
这些海权国家自身物产不丰富,因此有了向外扩张的动力,因此才造就了如今的英国。
而福建同样有这样的环境,同时福建有相比英国更强大的优势。
那就是福建不是一个岛,而是与中国其他省份相连。明末郑芝龙正是通过受抚,依仗大明的庞大人力、物力而称霸中国海。
此时中国的版图更大,人力是世界第一,物力也正在飞速发展,以钢铁为例,产量已经快超越美国了,在物力方面用不了多久也会成为世界第一。
人力、物力、财力皆具,在福建发展航海业是非常轻松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