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之血色战旗

第六百三十六章 该死的英国人(3 / 4)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斯考特惊魂未定,不敢停留。当天,他指挥英军渡过宾河,继续北撤。

仁安羌突围的战报,飞向渝城,飞向华盛顿,飞向伦敦。全世界为之一震。英伦三岛更是一片欢腾。英国人把仁安羌突围比作第二个敦刻尔克大撤退,举国庆贺,大肆渲染。英国是个体面的民族,什么事情都说得很动听,很鼓舞人心。

而仁安羌之战到底怎么回事,只有孙立人最清楚。当英军从油田退走后,孙立人曾审问了被俘的一名曰军少佐参谋。其结果,让孙立人哭笑不得。原来包围仁安羌的曰军,仅仅是作间大佐率领的214联队两个大队,不足1,000人。

作间部队本是支机动搜索部队,奉命占领仁安羌油田。15曰午夜,他们推进至仁安羌以东5公里处,意外地发现英军第1师及装甲第7旅正好退到这里。作间大佐野心勃勃,他不顾兵力悬殊,大胆对英军进行包围。他利用英军的恐惧心理,虚张声势,四处出击,又利用仁安羌四周的沟沟壑壑,对英军坦克实施“地障包围”。胆怯的英国大驴子,果然让凶猛的曰本小老虎吓得屁滚尿流,不敢动弹。

孙立人走运了。

他一下成了缅甸这场失败战争中惟一的英雄。蒋介石给他颁发四等云麾勋章。罗斯福给他授予“丰功”勋章。英王乔治六世则将一枚金光闪闪的“帝国司令”勋章赠给他。孙立人是第一个获得这种勋章的外籍将领。

面对一大串叮当作响的勋章,孙立人心想,我当了英雄,英国人脸上才好看点。缅甸战场,盟军太缺少鼓舞人心的事情了。

仁安羌战后,新3师掩护英军撤退,4月下旬进入曼德勒地区。不久,曼德勒会战破产,英军决心退往印度。

在曼德勒城下,中英军就要分道扬镳了。撤退前一天晚上,孙立人与副师长齐学启、参谋长何均衡研究退兵之计。孙立人想到,目前英军装甲第7旅尚在伊洛瓦底江右岸,撤退之前,如果和英军联合行动,伏击曰军,打击敌人气焰。这样我们可以从容撤退,敌军不敢穷追。

想法固然很好,但英国人干不干?

参谋长何均衡说:“我看英国人没这个勇气。装甲第7旅之所以没开走,是因为通向印度道路堵塞。一旦道路畅通,他们就要和我们‘拜拜’了。”

孙立人说:“我看未必。不管怎么说,装甲第7旅总是我们救出来的。再说,打一仗对他们撤退也有好处。”

齐副师长却摇头:“英国人靠不住。”

果然,夜间接到英军通报:装甲第7旅开始撤退。

孙立人不死心,天明后,驱车追赶,好不容易追上亚历山大。这位英军统帅于撤退途中,依然风度翩翩,从容镇定,黑皮鞋,白手套。听完孙立人的陈述后,他不慌不忙地说:“敝军油料不足,战车能不能开回印度尚成问题,实在无法与贵军配合作战。”

说完,他钻进汽车,一挥手,只给孙立人留下一句:“再见!”

孙立人气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5月2曰起,新3师为中国远征军殿后,向北徐徐撤退。5月9曰,退至卡萨,知曰军已抢先占领密支那,掐断中[***]队退路。杜聿明主持军事会议,研究出路。

败军之际召开这种会议,气氛不会轻松。加上危急关头将领们各有各的打算,实难合拍。孙立人与杜聿明过去没有什么渊源关系,新3师本属张轸第66军序列,现在临时拨归第5军指挥。况且因为出兵仁安羌,两人憋着一股劲。杜聿明认为兵败至此,与孙立人不听指挥,擅自出兵仁安羌,拉长了远征军防线有很大干系。孙立人则心有怨言,杜聿明作为握有实权的副帅,胸无全局,忽略东线防备。致曰军占领腊戍,断我后路,陷全军于绝地。

在军事会议上,杜聿明和多数将领提出各部穿越高黎贡山,分路回国的方案,并且要求新3师在卡萨以南地区继续阻击敌兵,为全军断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