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那个毒龙静硬是咽下去了,原来说消毒二凤就惊得跳了起来,大喊,哪有毒,哪有毒!她再也不敢说这个字了,“用开水洗这些家什,干净。”
三口人都有些迷惑,很干净的啊,但还是听从安排去做了。
等烧开了水,龙静一通煮,除了案板什么刀、笊篱、勺子、铲子凡是待会需要用的全部下锅,煮了两次,案板刷了三次,这时前院客人也到了。
龙静洗了手、脸,换上了工作服,医生穿的白大褂样式的粗布长衣,头上粗布帽子,戴口罩,小臂戴着紧口护袖,这叫另外三个人看的新奇不已。
龙静八岁就开始做饭,从原始厨房到现代化厨房,从打工到开饭店,二十多年生涯,在这方面绝对是有权威的,短短的时间就收服了三个人,请教起来,龙静耐心地讲解,这么穿主要是为了干净,锅台太矮,翻菜的时候简直半个身子趴在锅上,头发什么的掉进去怎么办,还有热气叫口水鼻涕掉锅里怎么办,而衣服和护袖是为了衣服干净,毕竟做饭很容易脏衣服的。三个人听得不停点头。
清洗完了开始正式做菜。
家常菜曾一度在电视节目里一炒再炒,特别是春节前,各大频道翻着花样播,龙静看过几次就不再看了,在她看来,电视上那些家常菜大众一点都不适用。
什么叫家常菜,在她看来就是最平常、最低廉、最简单,最省事,一道菜超过两种以上的原材料、超过三种作料都算不上家常菜,那些又是什么火腿、料酒,多长时间再配什么,平常谁有功夫做,有功夫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谁又能天天吃得起。
再说了,美味佳肴不是用作料堆出来的,任何食材原汁原味做出美味这才叫真正的美味,而好的厨师就是把这个过程由不可能转为可能。
好吧,作为专业人士龙静要求也有点高,可实际上龙静从小就在摸索了。小时候做菜基本上是一种原料,两种作料,油盐葱花,再多也只是加点自家做的大酱,什么味精、鸡精都没见过,就连酱油醋这类的也只有过年才能卖点,平常做菜就是油盐葱花,这是极挑战厨技的,那时的龙静想的只是怎么把菜做得好吃,还没上升到理论,后来到城里打工,才慢慢地意识到,但是城里的菜肉原汁原味都差了很多,再加上用电饭锅、煤气灶、电磁炉什么的,更差了。别看火灶麻烦,可做出来的食物绝对比现代化厨房做出来的香。
方便了同时其实失去了很多,这已经不是龙静一个人这样认为了。
到了这里又回归到了原始,尽管条件很差,可龙静恢复了原来的水平,作出的东西,无论是主食还是配菜都能把原汁原味转换的很香。
想要达到这样的厨技可不简单,需要敏感的嗅觉,娴熟的手感,多年的经验,还需要一点天赋。龙静的老舅奶奶做酱,龙静的奶奶在一边指导着,可做出来依然很难吃,而龙静的奶奶做酱就是那么好吃。没办法,腌咸菜都是一样,同样的菜、同样的程序、同样的分量,龙静的老舅奶奶腌出来的味道就是很差。干什么天赋都是很重要的。
龙静恰好符合了所有条件,能做出好吃的饭菜并不是偶然。
一盘盘家常菜出锅,叫苏家三口人食欲大动,真香啊!嗅着都能感到胃的满足。当然有点夸张了,不过确实没见过用这么简单的食材做出这么美味的菜来。
真的很简单,清炒豆角丝肉丝、清炒茄子丝辣椒丝、清炖羊杂、爆鸡丁,鸡丁配了黄瓜丁、花生、胡萝卜丁,作料都是油、盐、酱、葱花。凉菜两个,拌萝卜丝,大萝卜和水萝卜,配有盐、醋、香油。拍黄瓜,大蒜、香油、盐。
最后是一道蛤蜊汤。
龙静看到蛤蜊还很奇怪,蛤蜊是海鲜,这地方靠海吗?问过苏妈妈才知道凉州北面靠海,连同这边又有河,海产都是通过河上运过来的,只是海产有些贵,桥头镇是个小地方,居住的多数是乡下人,市面上没人买,自然也就没人卖了,这是苏秀衣从阳谷县那里带过来的。
龙静用一只大小适当的茶壶,取了些虾皮小鱼,都是海产,和几样菌菇,切成小块,同蛤蜊放进茶壶,放盐、姜片,加足水,盖上壶盖,入锅蒸两刻,吃时只需从壶嘴里把汤倒出来就行了,汤色清爽,闻着有丝淡淡的姜味,尝一口口舌生津的鲜香。
看。多省事省力啊,这才是家常菜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