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燕国文兴时间不长,沿用的基本都是大凤国科考制度。乡试包括考童生、考秀才,府试是考举人,每年有两场,三月初五和十一月初五,主要是这时候还处于寒冷时节,人们基本没什么事情可做,可以充分地准备科考。
大燕国的功名分有四等,童生、秀才、举人、进士,除了进士要到国都安城考取,其他的都在本地,举人在当地府里,童生秀才在县里,考场由官衙设点,都是官衙附近条件好的书院、学堂。
童生、秀才三天的考试时间,考试之前有一个类似明朝乡试的规定“联名结报”, 就是由同县的五个同时参加考试的考生互相担保,如果其中一个人的身份造假,其他四个人都会受到牵连,这样可以形成一个有效的互相监督,当然其中是有风险的,比如有冒名顶替、夹带、有意破坏试卷、冒籍、隐瞒身世、违反考场纪律等行为,其他人就会受到牵连,最轻三年内不得报考。也有另一种选择,请一位当地秀才作保,可这样一来,风险转到了秀才身上,一旦其中一个考生出了问题,这个秀才也会被取消功名,可想而知除非知根知底,不然是没有秀才愿意做这样的担保的。
在以前大燕国的功名文武不分家,可相对来说要偏向武一些,后来分开了,考文的不考武,考武的不考文,文武功名相等,这样一来,没过几年考文的明显上升,毕竟穷文富武,学武实在太花钱了。
洛默言考的是文,依她的意思想要妹妹都考文,感觉文要安全些,而且看趋势以后大燕国可能要走上重文轻武的路,因为学文的多了,另外武有她教也就够了。小二小三同意了,可小六小七不愿意学文。两个小妹妹再过一个月就十二岁了,性子也显现出来,小七又倔又拧,小六是小七的跟班,小七做什么,她一律跟从。洛默言这几个弟弟妹妹,小的一概比大的成熟。郝先生也说,小六小七学武的时候年纪刚好,又有这方面天赋,走武功这条路也不错,洛默言虽然不愿意,但还是同意了,妹妹长大了,知道选择了,她也不能再像小时候那样事事替她们决定。好在小二小三还听她的,总算有点安慰。
她不知道是,小二很随性,对考什么都无所谓,而小三则是被学文的那种做事走齐了章程,风过水无痕,全不着痕迹的艺术深深吸引,在她看来,这就是一种成就的享受。
洛默言若是得知了真不知道会作何感受。
洛默言几个姐妹是郝先生的学生担的保,不用再排队联名结报,也将风险降到了最低,直接领取考牌。绕过县衙黛瓦白底的照壁墙,看见衙门里的公差多了不少,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严防不懂规矩的学生到处乱跑,尤其是二进院里的礼房外,更是有十几个官差在维持秩序,不准来联名结报的学生们说话,以便礼房内的问话能不受打扰。
洛默言带着妹妹们和郝先生的秀才功名的学生,一个很文雅的女子,由小吏带到考牌房,炕上坐着四个妇人,一张长案摆在炕前,上面堆放着些木牌,巴掌大小,上面有个孔,系着红绳,木牌上刻着编号,进考场拿着这样的考牌才能叫你进去。
问了姓名、籍贯、个人情况、文考武考、保人情况等等,又写下洛默言等姐妹的外貌,相貌差点便写“中下之姿”,普通相貌则写“中等之姿”,相貌好的则写上“上等佳姿”,在上等那就是“绝佳之姿”了,这也是包括了形体的。不要小看这几字评语,将来封官基本上都优先录用那些上等、绝佳,总之一样的成绩,相貌越好的评价越有机会,至于那些残疾、容貌毁了的、奇丑等基本上是没机会的,这也是为了保证官员们的整体形象。
单论洛默言容貌,饱满的额头、眉清目秀,斯文雅致,称得上“上等佳姿”,可和四位妹妹站在一起就显得普通多了,最后被评了个“中等之姿”。小二小三评的是“绝佳之姿”,小六小七年纪尚小,还带着稚气,评的是“上等之姿”,都比洛默言评语好。洛默言也不在意这些,接过评语纸条放好,这到时候是要贴在考卷上的。然后和保人签字用印,这位文雅的女子也正式成为洛默言姐妹五人的保人,最后是交钱,考牌二十文,容貌评价十五文,还有捐卷资钱一百五十文。不过都知道洛默言姐妹结了两门过硬的姻亲,交钱当然也就免了。
拿到考牌就等着十一月初五这天考试了。
有考生的人家来说,这是一件头等大事,各家亲戚都是要送贺礼的,洛默言家姐妹五人同时应考的,更是要摆酒席。在考试的前一日初四中午,城里的妹妹弟弟都回到乡下的宅子,罗平摆了六桌席面,也是顺溜的意思,亲戚朋友纷纷道贺,预祝考出好成绩,城里的洛家、林家、巽家等等都派人送来了贺礼,在一片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大家一齐举杯祝考生考出好成绩,一时间觥筹交错好不热闹。而洛默言她们因为次日要考试,被严禁饮酒、严禁食用油腻的肉食、严禁食用容易致泻的一切食物,只能郁闷地看着别人痛快的喝酒吃肉,自己小口吃着豆腐,喝着清汤。次日出时,场面更加隆重,虽然入场时间定的极早,但昨日海吃一顿的亲戚朋友们,还是披星戴月的前来送行,争相帮拎东西,一路上还说得捡着吉祥话说,比如东西掉地上了,不能叫“落第”要叫“及第”……
不单是这里,这一天大燕国的个地方凡是家里有考生的都这样,满大街上都是或长或短的送考队伍,也有看热闹的,也起个早五更,嘻嘻哈哈跟在后头,这叫多数考生都有些不好意思。
这一天的考生们一律穿着正服,所谓的正服类似现代的学生制服,短袄、圆领、紧袖、偏襟,下面穿棉裙子,过膝长靴,颜色一律是下蓝上白,靴子黑色,头上、身上不允许带任何饰品,否则不许入考场。如果家里穷买不起正服,可以到县衙租用,十五文一天。
到了杜家地一所乡学考点学堂前街,守备森严的兵丁在街口便将送行的亲属拦下,只需手持考牌的考生进去。考生们纷纷拿出考牌,接过装着笔墨砚台还有一些吃食的篮子,考武的是拿着自己的兵器,鱼贯进入了警戒线内,身后是亲属们一片祝福叮嘱声……
这声音叫洛默言恍然感到回到了现代高考的时候。
考生们聚集到学堂门前,被官差分成六队站好,等待县令训话。
上次那位县令摊了官司被贬为了奴隶,如今的县令是两年前新上任的,新县令也姓李,出身南方,四十几岁,长得有些干瘦,头戴朝冠,冠上嵌有一颗东珠,身穿赤色官服,下摆秀有鹊图,腰间革带挂有玉佩,脚踏深色官靴,秀美的五官颇为威严。
大燕国的官服大体都是这样,区别在于冠上的东珠、腰带、玉佩、下摆图案,比如李县令的朝冠上一颗东珠,下摆的鹊图案都能清晰表明七品官员的身份。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