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按:
黄石最后的一句话是钱谦益说的。本来笔者认为此人是一个伪君子,但是他自杀未遂以后找的理由是“水太冷”,随即剃发向满清投降。当时笔者就哑然失笑,觉得此人称不上大奸大恶之徒,不然不会用这种找骂、找嘲笑的理由。婚后柳如是和人通奸,家人要报官,钱谦益阻止了他们,还说士大夫在乱世都不能守住节操,何必难为一个女人,此后他对柳如是也一如既往的好,没有嫌弃也没有任何废话。
笔者读到此处,不禁合卷叹息。钱先生能说出这种话,说明他内心无时不忘投敌之耻,应该还算是一个君子,关键时刻确实有自杀殉国的心,只是没有压下对生的渴望。算一个骨头不够硬的君子。历史上钱谦益死的时候,泪流满面,痛悔没有死在南京城破的时候。笔者相信他此时后悔不该用一生的名节换几年备受良心煎熬的生。但是既然当时做出了抉择,事后后悔又有何用呢?
笔者注:
一,军舰设计问题:
参考的原型都是英国皇家海军历史舰型——从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末,考虑到南海军的造舰经验,笔者把船在原型重量上加重了一点儿来体现造舰技术的稍微落后。
南海军的主要敌人是广式船武装起来的海盗,最大的威胁是荷兰人。广式船好办,因为船体外型设机导致这种船过重、速度慢、火炮又少又小,除非进行接舷战否则就是靶子。大型广式船因为硬帆速度和重量就更没法看了,所以荷兰人是最大的假想敌。
1,八十吨船原型舰应该装备四门二磅炮和四门四磅炮以及若干一磅炮在甲板。但是笔者考虑这种设计固然有搭配上的优势,但是对生产压力就增大了很多,所以这种小型护卫舰一律使用三磅炮。这种海船可以轻松消灭广式船,并制服荷兰三百吨左右的中、小型商船。凭借速度不做接舷战它甚至可以击败1840年清朝的各种水师战船。
2,一百三十五吨级海船基本是原型护卫舰水平,唯一修改是增加了十名水手,把十二门六磅炮改成六门六磅炮加八门三磅炮,火力和速度足以俘获当时远东荷兰的最大型商船。也能够对抗大部分亚洲荷兰战舰。
3,四百二十二吨级海船(几年后推出),彻底抄袭十八世纪末英国海军成熟舰型,装备十八门九磅炮,六门三磅炮,一百八十名水手。这种设计优良的二十四炮船没有技术手段问题,在十八世纪不算非常强大,但是在天启年出现将领先世界潮流一百七十年,强防护、高速、火力旺盛——足以把荷兰东印度公司所有战舰送入海底。
更重型的海船似乎意义不大,因为最后一种船可以换装八门十八磅炮加八门九磅炮,在亚洲未来一百年内都处于火力过剩状态了。速度在一百年内也是最快,足以抵抗二十四磅炮的装甲也非常安全。航程可以纵横南中国海、印度洋和西太平洋,对陆火力可以压倒阿拉伯以东所有海防要塞。
当然,上面的船绝对不足以对抗欧洲作战使用的战列舰:战列舰的设计要求是结构强度要能承担六十八磅炮的中距离攻击,并使用六十八磅短炮和三十二磅以上的超长型炮去攻击敌人。太变态了,幸好这些巨舰从来没有越过好望角。以前笔者的梦想之一,就是能拥有一艘战列舰到大航海时代去做海盗啊,太拉风了——虽然明知抢到的钱不够战舰维持费。
二,炮组问题:
炮组数=艏艉楼炮数+舷炮数/2
按理说每个炮组需要六个人(三十二磅炮以下的炮),还需要额外的四个水手搬运弹药,并在炮组有人受伤的时候补充到炮位上。但是三磅炮我认为五人炮组勉强可以承担,三个水手搬运弹药也足够。所以我为八门侧炮留下了三十二名水手的限额,炮战时五到九人可以保证这船基本的航行,加上操作一磅炮和必要的人员亢余,所以八十吨级的船将有四十五名水手。
三,水手问题:
商船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水手,一门炮二、三个人就可以玩了,一个人搬弹药也是常态,不过射速和精度就不要指望了,这种编制军舰是不能考虑的。毕竟商船的目的是赚钱,军舰的目的是杀人,设计也就不一样。举例:六磅炮是大商船的大型火炮了,海战时操作和搬运弹药的加一起是三、四个平时操帆的水手。而这炮是中小型军舰使用的小火炮,作战时要分配一个军官观测、一个炮长指挥、四个炮手操作、四个预备炮手搬弹药。
四,硬帆软帆问题:
软帆是价格昂贵、技术难度高;硬帆是结构沉重、对风的利用率低。
一旦船的重量超过二百吨,中式硬帆就不太能满足需要。如果还坚持使用硬帆,那么就要增加很多桅杆来增加一点儿推进力,这会进一步增加不必要的结构重量和降低对风的利用效果,而且到后来反倒是软帆更便宜。另外就是审美观问题,笔者觉得立那么多根桅杆太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