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将,小将奉毛军门将令,来,来请赏请饷的,”李睿已经话都快说不清楚了,脑子里想到什么就开始说什么:“弟兄们已经大半年没有领到饷银了,也没有发下杀敌的赏钱。”
听到这话,几个生顿时义愤填膺,纷纷替李睿打抱不平。他们都不知道,明军欠饷并非仅仅是东江镇,相对东江军欠几个月饷来说,北方其它各军镇士兵更是没有活路。到天启初年,北方九边明军平均十五个月以上朝廷不曾发过一次饷,各别军镇甚至有三十六个月户部不曾发过一两银子的纪录。
建州兴起的时候,辽东经略熊廷弼到辽东阅操,发现不要说盔甲,大部分士兵衣服都是破破烂烂的。前排士兵手里随便拿一根木棍就当武器,站在后面的要不赤手空拳,要不就捡几块石头、树枝拿着充数。
此时东江镇尚能利用海贸、朝鲜贡品还有各岛的农业海产喂饱士兵,而山陕一带的边关,士兵几年前就变卖了军服武器,到天启三年,大批的士兵让自己的妻女出去交换食物,甚至干脆把她们出售,还有个别的士兵每天下操后就沿街乞讨果腹。
表达完义愤以后,几个生又开始勉励李睿务必要以国家为重,他赶忙也表示无论如何困苦,一定会以“忠义”为先。赵敬他们看着脚步蹒跚的李睿领着一队东江士兵向着京师方向远去,并不知道他们押送的不起眼的脚柜行囊中放着大批珍宝——毛文龙刚刚花了一万两白银购买的金玉。
李睿此次去北京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要去求见天子身边的大太监——魏公公,行前毛文龙对他百般叮嘱,一定要让魏公公和皇帝提一声,至少要把今天的二十万两军饷批给东江镇,并催促户部立刻发出津运。
“如果是东林诸公掌政,那么一定不会出现这种事情!”回到酒桌上以后,赵敬还是愤愤不平。
“不错,朝廷加派了三百万辽饷,边关将士竟然还吃不饱饭!”刚才李睿说道伤心处时忍不住声泪俱下,让这些年轻的学子也很同情。
“都是朝中的奸臣宵小闹得,贪污受贿才能有这样的事情!”赵敬的话引起了一片赞同之声,这些生并不知道今年朝廷理论上应该发与的军饷就高达八百万两。
“只有左大人、杨大人在朝廷一言九鼎的时候,才能一扫现在朝中的妖氛污浊,才能让天下的正人君子扬眉吐气。”当时左光斗等东林党领袖一直是大部分明朝学子的偶像,店中的这几个人也不例外。
“诸位仁兄,等到我们一朝得意要为圣上效力的时候,各位可不要忘了今天的志向啊。”
“当然不会忘,我们读圣贤,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匡济天下,造福黎庶。如果不能上报朝廷,下救万民,这么多年的圣贤教诲不就是白学了么?”
“诸位仁兄,我们干了此杯,”听到此处,赵敬也激动起来,端着酒杯站起来:“我们今天在此相约,绝不会有一日有负我们今日的报国情怀。”
大家都起来:“正是如此。”
……
天启三年四月,天启皇帝特旨发十万两京津运东江镇。五月底,在报了三万海上漂没后,毛文龙兴高采烈地拿到了七万库平银,而银船押送官也高高兴兴地拿着东江镇的十万白银签收返回了天津。东江军立刻发下了一次军饷,还为士兵购置了新布衣。拿到了赏钱的东江细作纷纷潜入辽东内地,军官们也加紧训练士兵,为即将发动的进攻作准备。
同时,赵敬带着童、家仆也来到扬州郊外,运河两岸景色如画,游人仕女也在这好时节中纷纷出动,陶醉在大明腹地的歌舞升平、万千气象中。此时他并不知道他能在《华夏国史》留名,也不会想到他将要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更绝不会想到他将在中国留下什么样的名声。
(第二章完)
(笔者注:有些人显然更喜欢用宝剑解决问题,比如:早慢熊、黑岛人、鲍勃曼、雨村、教主荆柯守、李睿、心之龙城飞将等……这个名单陆续添加中。当然笔者也没有忘了阉党背后的黑手:杨柳和邓肯这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