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活

买活 第269节(1 / 3)
加入书签 返回目录 投票推荐
“天气这么热,可以穿凉鞋了!”谢金娥先剃完头,去找自己的行囊了,“还好我准备了一双——否则,矫正鞋可不好买,还得再穿一个月的布鞋!”
她似乎对于裸露自己这样畸形的脚,丝毫也没有忌讳,而在谢金娥找行李时,黄景秀鼓足勇气,把头发卖了,因为她没有什么积蓄带在身上——黄家唯独仅剩的就是他们的祖宅和几亩田地了,那田地黄景秀还没有资格卖,因为那是祖产而她是女儿,房子黄景秀则不愿卖。
所以,她走的时候只有几两银子傍身,按照道理来讲,万州府的那些遗老遗少,本来应该照应着她,给她赠一点银子,可那些人一听说她要向买活军靠拢,去买地读书,便立刻变了脸色,好话说了一箩筐,没有一个送程仪的,倒是有些义气的苦力汉子,听说她要离去了,便凑了点铜板上门,表示对黄家的同情,但黄景秀哪能干收他们的钱?为了筹措回礼,反倒把不多的积蓄又折进去一些。
既然钱本不多,而且天气的确也很炎热,戴义髻自讨苦吃,而买地的女子许多都是短发,所以,虽然黄景秀从五岁以后再也没剃过头,但还是没有再花费可怜的积蓄去买自己头发制成的义髻,她在买地读书,买地衙门是给她包食宿的——经过王小芸给她打的报告,吴老八许诺了这个待遇,所以黄景秀目前生计压力不大,可以专心读书,课余时间还能自己找点活做,等到冬天,天气冷了,可以戴义髻了,如果她的头发还没长好,那黄景秀觉得自己到时候随便买顶义髻来戴也是一样。
她的头发生得很好,长、茂密而滑顺,卖了足足二百文的高价。黄景秀立刻就掏出刚到手的钱买了一双凉鞋——这在澡堂里也是有卖的,可见凉鞋是一种买地常见而外头还没有流行开来的东西,因为买地这里,对于脚似乎根本并不当成**看待,这和敏地对于**的判断是截然相反的,买地的背心会在胸口处缝两层,防止乳.晕翘起外露,男子也是如此,似乎把乳.晕当成了羞处,但更为**的脚他们倒是随意地露着到处乱跑。
不过,在这样炎热的天气里,千层底的麻编凉鞋,的确要比布鞋凉快多了,又比木屐行走起来要更方便,比较适合跑动。谢金娥自带的矫正凉鞋,还有一个坡度,来适应她特别的脚掌,她们换上了短袖衬衫和吊着脚露小腿的裤子,戴上了斗笠,一边扇着蒲扇一边走出澡堂,黄景秀在太阳底下一下就又出了一身的细汗——不过刚才那个澡没有白洗,一路奔波下来,众人身上都有厚垢条了,用丝瓜络彼此帮着搓去之后,她感觉浑身轻快,也明白了为什么考察团总是惦记着要洗澡:洗淋浴可真舒服呀!比自己擦洗要舒服太多了!
女水兵们比她们先行一步,已经在街上嘻嘻哈哈地走远了去,她们的声势是很浩大的,似乎完全不受什么娴静典雅之类的规范约束,路上到处走着的女人男人,都穿着短袖、中裤,一眼望去实在分不出阶层,在川蜀,这都是底层苦力的装束,但现在人们几乎全都这样穿着,能区分身价的,只有衣服的料子了——还是有些人的料子,明显要比旁人更鲜亮一些的,他们穿着的裤子,也有闪耀的纽扣和精致的门襟,要比黄景秀、谢金娥的穿着更合体一些。
这样的人,往往还推着一辆木轮自行车,或者甚至有人骑着车从她们两人身边呼啸而过。比黄景秀从前见过的所有街景中都要多的女人,以各种不同的姿态在画面中出现:骑车的、走路的、叫卖的,奔跑的,很多人手里都拿着一份报纸——这也是在万州非常罕见的东西,但明显地,报纸在买地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印刷物比万州要普遍太多了。
“大运动会还有半个月就开了……你去云县看吗?”
“现在云县所有的客栈听说都已经爆满了,我去了也没地方住啊!你去了上个月的两县选拔会没有?就衢县、江县两县的选拔会,观众就已经多得挤不进去了,大运动会,我看我们就是去了怕也看不着!”
“真不知道哪来的这么多人!”
“嗐,不说这个了,打球去吗?”
“走!”
行人们扰攘着,往某个特定的方向汇去了,他们的话题又是黄景秀不能完全明白的——大运动会在船上似乎说过了一两次,但她没有怎么留心,因为黄景秀连什么是运动都不太清楚。她很好奇地踮脚张望了一眼,谢金娥从后头赶上来了。
“我们先去给你办户口。”她对黄景秀说,“然后还得去吃午饭——散伙饭,吃完了可以去看球,我还得练练跑步呢,说不定有替补上场的机会。”
在黄景秀的留心中,她也见到了几个穿着矫正凉鞋的女娘,但更多的小脚女娘穿的还是布鞋——她们刚才经过了缠足权益促进会,看到了不少缠足女,一见到谢金娥的脚,她们就对她露出亲善的笑容,招呼了起来,因此耽搁了谢金娥一点时间。不过,除此以外,路人们对于这些女娘似乎报以司空见惯的漠然态度,并没有产生丝毫的歧视,哪怕是那异样的脚,似乎他们也看得习惯了。
从这些细节里,黄景秀逐渐地体会到了王小芸的话,‘买地的好,不仅仅是好在物质上’,而不过,她还没来得及细加参详,就被谢金娥分心了,黄景秀好奇地问,“跑步?金娥姐你也要上场比赛吗?”
谢金娥说,“我们缠足组的跑步运动员很少,当时我离开时就说好了,有空要尽量锻炼,要出了意外可能我得递补上去——来了来了,我们在这呢!”
她拉着黄景秀汇入了考察团的人流,“人都齐了吧,中午在哪吃饭?我先带她去办户口,一会就来——吃食堂吗?”
“就在食堂开一桌了,不过,今日的食堂是有好饭的,刚把牛油交割过去一批。”
买地吏目,办事的效率的确是很高的,她们洗澡剃头的工夫,货物就已经都报关了,团长吴老八很振奋地说,“这顿散伙饭吃得有意义——今天中午,我们来尝尝我们考察团引入买地的新菜色:冒菜!”
第527章 冒菜的诞生(中)
“什么味儿啊!”
“好香!这香气有点子霸道了!”
买地官府的食堂, 在考察团口中一向是常提起来的,尤其是于船上吃着没滋没味的路菜时,吏目们便常回忆着自己在食堂吃的工作餐, 所公认的说法是——食堂曾经是本地最好的餐馆, 即便是现在,比不过一些高端馆子了,但论到干净、份量, 和外头的街边小摊比,绝对也还是不差的, 甚至于在一些经济还没有发展起来的山区小县, 食堂迄今仍然代表了本地最高的烹饪水准, 因为买地开有烹饪专门学校, 对于大锅菜的做法,说是如今寰宇第一,应该是不存在什么争议的。
“大锅菜, 要求又要干净, 又要有火候, 滋味又要得当, 这是不容易的。”食堂, 依旧能算得上是中高端的地方, 算是吏目们的一种福利, 而到了年下,食堂给街坊开做年夜饭, 也成为了一种逢年过节,与民同乐的特惠待遇。食堂中发明的新菜,每每也很容易就流传在外,又被民间各种加工细作, 成为了本地小餐馆中的流行。
“有了新菜,往往也都是让食堂先上——所以我们进货才这么大胆,任何新食材都可以趸回来,经过仔细研究试做,一般在本地就可以全卖光了,便是卖不掉,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这么多食堂,每一间都分点下去,尝新完了也就都用光了,最多下次不进货了就是。”
像是这样带有推动流行意图的新菜色,在食堂中有时也会另外设价售卖的,这里就又要牵扯到用了食堂的火头、人工会不会给钱了,总之,其中的道道相当的复杂,谢金娥一时很难和黄景秀说明白,唯独能让黄景秀领会到的,就是买地这里,什么事都有相对严明的规矩,凡是和利益有关的事情,一定要把条理分清,要尽量地消灭有利益而无监管的区域。这当然和敏朝习以为常的气氛,又是截然不同了。
买地这里,吏目的办事效率还是很高的,虽然等着办身份卡的百姓不少,但也只是略小半个时辰,黄景秀便得到了一张硬纸卡,上头写着她的出生年月、籍贯、姓名,同时还给她赋予了一个阿拉伯数字组成的号码,黄景秀可以改名——按照敏人的习惯,改名其实很常见而且也很随意,不过,这个号码是改不了的,谢金娥让她要好好收起这张卡片,“如果丢失了,补办起来非常麻烦,但没有它的话,都很难出关。”
这都是在买地必须要遵守的规矩,黄景秀理解起来也并不费劲——本身地说,流民在敏朝也是违规的,没有路状,按道理百姓随意流动,都可以抓起来服役。川蜀内部相对安定一些,老规矩的遗留也重,不像是江南一带,人口肆意流动,所以,用这种笔触特制的身份卡来取代路状,在买地内部实现自由通行,其实某种程度来说,还算是一种进步。
办完了身份卡,黄景秀就算是买地的活死人了,她因此也有了自己的信用分档案,还有一笔债务——有身份卡的人,要出关的话,有两种情况,第一:去衙门办了通关文书,像是有些来务工、来做生意的敏人,他进来时要先声明自己预订停留的期限,预备做的事情,买地会给身份卡写上备注,符合备注情况,办通关文书之后,就可以缴了身份卡,自由出关去了。当然,若是缴了身份卡后不肯走,那就是黑户,黑户被抓,是要送去做苦役的,因此很少有人敢钻这个空子。
若是买地自己的活死人,要出关去呢,那也要说明自己出关的意图,预计在关外停留的时限,要带走的金银等等。买地的关吏,是有权查验他随身携带的行囊是否符合申报的,倘若符合了,也确实是准备返回的,那允许出关,但要在申报时限内回来,否则,是要被扣政审分的。而且这种情况,关卡会行文去户籍所在地,把户籍所在地的分数扣除,而不是只扣在本地的政审分,规矩可以说是相当的严格了。
第二:若是出关意图没有获得批准,或者要带走的金银太多,衙门并不许可的话,那就是赎身走人了。买地的活死人都欠了谢六姐一笔赎身银子,一般都是三千两,倘若是买地认为有价值的奢遮人物,那价格还要更高,总之,掏得出这笔钱的话,还是可以自行走人的。
不过目前就谢金娥所知,还没人胆量有这么大,因为越是有钱的人,要出的赎身银子就越高,一般的说来,不是倾家荡产似乎很难走出买地的关卡——人是能出得去,但银子怎么出去那就不好说了。而且,目前也没有人有这么强烈的动机。
政审分、身份卡、通关文书、赎身银子,这些对于黄景秀来说,曾经只是游记笑谈,但现在却也成了生活中必须重视的东西了。她对于政审分的重要性还没有强烈的体会,关注的仍旧是自己的赎身银子——“我这样的情况,也是三千两赎身银子吗?”
“你不太一样,你是被我们的吏目安排过来的,毕竟万州也还不算是买地的领土——要等到我们考察团的报告递交上去,给叙州、万州的势力定性了,才能出结果,如果万州被买地承认吞并了,那你应该就是三千两银子的公价。倘若没有的话,或许可能不要赎身银子,或许就是预估中三年食宿的数量,不会太多的。”
二人一路交谈,一路走回了衢县的县衙,沿路上便已闻到了一股浓浓的香味,就连县衙外的过路人,也都聚在一起,三三两两好奇地指点着县衙东南方的院落——一般说来,食堂和厨房都是设在东南方向阳之处,如此有利于卫生。此时快到饭点,食堂传香是很正常的事情,但这股香味是如此的霸道勾魂,层次如此丰富,如此的罕见,也就难怪行人们拼命地抽动着鼻子,一个个都馋涎欲滴起来了。
“这又是从关外淘来了什么新菜啊!”
这里的关外,指的当然是买地的‘海关’外了,虽然衢县没有海,但对外的关卡还是统一叫做海关,似乎是为了管理上的方便——谢金娥对黄景秀说,‘也可能就是六姐习惯了这么叫’,不论如何,谢六姐的痕迹在买地的确是非常深重的,她的喜好和习惯,明确地影响了这片土地上的太多东西。
这些东西里,当然也包括了买地的风气,黄景秀注意到,很多挑着担子的贩夫走卒,在万州府,不过是比苦力略高一些的人家,现在也停了担子,对着县衙的院墙指指点点,好奇地说笑了起来,甚至于,还有不少人敢于大声地和进出县衙的吏目攀谈,问着今日食堂的新动作——若是在万州,这根本就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哪怕是小有身家的商户,在县衙面前,也都不敢喧哗,一向只是低着头快速地走过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